分享可以讓快樂加倍嗎?大錯特錯
分享快樂,快樂就會加倍,樂觀的人們常常這樣說。但人們沒有意識到的現實是,分享快樂,只會讓快樂減少。為什么會這樣?
不知道有沒有人碰到過這樣一些情況:去旅游玩得很開心,回到家想寫日志和大家分享,寫著寫著卻發現沒什么意思,然后默默把草稿刪掉了;碰到一件自己覺得很好笑的事情,和朋友分享并且把笑點向他解釋之后,自己反而覺得沒有那么好笑了;在一次滿意的網購之后寫下了超級好評,之后回想卻感覺東西并沒有自己寫得那么好……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分享快樂,快樂就會加倍?
俗話常說:“分享快樂,快樂就會加倍。”可有心理學研究說,那可不一定。
阿爾伯塔大學商學院心理學家莎拉•摩爾最近發表在《消費者研究》的一項研究表明,語言表述會改變你對某件事情的體驗感受:一個人把消極負面的體驗經歷(例如一次不愉快的網購經歷)告訴別人,能夠降低他的這些負面情緒感受的強度,使得他對這次經歷的評價有所提升;但若是分享積極正面的體驗(例如去了一家非常棒的餐廳),那事件帶來的積極正面的情緒感受強度就會降低,此人對這次體驗的評價會下降。
也就是說,分享痛苦,可以使痛苦減半,但是分享快樂,你的快樂不會增倍,反而會減少。
解釋性語言的“威力”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語言表述都會抹殺一段美好的體驗。研究表明,主要是解釋性的語言起著影響作用。它經過一個意義建構過程來最終影響人們對體驗事件的評價。人們在經歷負面體驗時更多地使用解釋性語言。
當經歷一件事情時,我們會有自發的情緒體驗,有些時候這些情緒是無法厘清的,這時的我們是感性的。然而一旦開始對這件事情的發生或者對我們自己的喜惡體驗作各種各樣的歸因(例如“我去歐洲是因為機票便宜”,或“我喜歡歐洲因為它歷史悠久”),這時候的我們就已經變成了“理性的動物”,而自發情緒的光芒就漸漸褪去了。
意義建構過程存在的目的,是幫助人們理解體驗的產生,使各種各樣的體驗都能合理化,以減少個體對這一體驗的興趣,避免過多的注意力投放在這件事情上。所以這個過程有一種“平復”情緒的“中庸”傾向,只是希望你能快點淡忘這段經歷。
實際的應用
解釋性的語言在面對負面體驗時是很有用的。比如說認知流派的心理咨詢師就經常做這樣的事:當來訪者沉浸在自己的低落情緒中時,他們會向來訪者解釋他們情緒低落的原因,并且駁斥他們的不合理思維,把他們帶進“理性”的世界。
然而有時在一些積極情緒體驗中,我們并不提倡過于“理性”。比如說在愛情中,很多人喜歡問對方“你為什么說你愛我”,當對方開始尋找各種理由向你解釋,你會知道后果是什么。所以說,當你沉浸在某種積極的情緒中并想留住它時,就不要想“為什么”。
-
心理名言警句在現在的這個快節奏的生活里面,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可能會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壓力,但是有一些壓力在發生的時候真的是無能為力的
-
讀人好比讀書但比讀書更難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個人書中的文字和內容都是不一樣的。讀書容易,但是讀人確是非常的難。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讀懂人這本書。
-
你必須知道的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你知道人生的三把至關重要的鑰匙是什么嗎?你一定會覺得真是個有趣的提問。智者告訴我們,成功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
-
成功人生的六匹馬,你知道嗎?有人說,成功的人生擁有六匹馬,你聽說過嗎?你又知道這六匹馬分別是什么嗎?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因
-
是不是夢想很近現實很遙遠其實每個人對于自己的未來都是充滿希望的,充滿幻想的,并且也有很多人為自己的夢想,不斷的努力著,但是現實給人們棒頭一喝,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