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相愛,也請你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心理學家認為,人際交往中雙方所保持的空間距離是人際關系的表現。在刀耕火種時期、在我們的祖父母時代,人們常常將“打碎一個你、打碎一個我,再重捏在一起,從此后,你中有了我、我中有了你”當作愛情篤深的標志。可是,這種“藤纏樹,樹戀藤”的“二合一愛情”到了現代社會,反成了情感的羈絆,很多人不得不問:親密距離保持多遠,算“適當”?
在刀耕火種時期、在我們的祖父母時代,人們常常將“打碎一個你、打碎一個我,再重捏在一起,從此后,你中有了我、我中有了你”當作愛情篤深的標志。可是,這種“藤纏樹,樹戀藤”的“二合一愛情”到了現代社會,卻難免令伴侶間感到牽絆過緊、神疲心累、日久生厭,甚至,讓人生出“逃出圍城放放風”的念頭。
其實距離不光是和愛情有關,就連與親人和朋友之間也同樣需要保持剛剛好的距離。心理學家認為,人際交往中雙方所保持的空間距離是人際關系的表現。研究發現,親密關系(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間)的距離為18英寸,個人關系(朋友、熟人間)的距離一般為1.5-4英尺,社會關系(一般認識者之間)一般為4-12英尺,公共關系(陌生人、上下級之間)的距離為12-25英尺。其實,我并不認可與朋友、熟人交往要把距離控制在1.5-4英尺之間這么精確,但我贊同人際互動中的距離的確是人對事物在態度上的一種表現。因距離而生產更想維系的心理。
親密距離保持多遠,算“適當”?
我們可以把兩個人畫成兩個圓,用位置關系來演示一下我們與別人的三種親密距離。
第一種類型:糾結型。這一型可以用“親密無間”、“兩個人如同一個人”來形容。很多人都認為親密無間是兩個人要好的表現,實際上這樣的距離很可能產生問題。兩個人不分彼此,對方的事都要有聞必究,干涉對方作的每一個決定,要認識對方身邊的每一個人,完全占領彼此的私我空間——就像女孩要求男友每天見面,使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投入學校的活動。這樣的親密關系到了最后,往往會產生沖突,直至分手。
第二種類型:疏離型。這一階段的親密距離是指兩個人一方隱形蒙面,一方鐵甲護身,守著極為嚴格的界限,誰都無法進入對方的心里了解彼此的感受。就像沿著兩條永遠不能交叉的平行線運動的行星,只會按照程序條款進行互動,毫無熱情。這樣的關系,讓人感受不到一點“親密的溫度”,雖然人近在咫尺,心卻遠在天涯。
第三種類型:平衡型。平衡型的親密距離被公認為最為適當的,像部分交集的兩個獨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遠。兩個人各自保有完整的自我,彼此獨立卻又能在不干涉對方的前提下表達關心與支持,兩個人一起成長,有部分交集,親密卻有“小間”,界限富有彈性,必要時可以開放讓對方進入。在這樣的關系中,彼此是安全與溫暖的,總能體驗到幸福感。
營造距離
距離應該有兩種:心和心的,以及身與身的。對于相愛的雙方來說,在一起的根本目的絕不是為了印證距離,而是為了滿足情感的契合與歸屬。然而,親密無間的關系只能是階段性的距離,無法持久。
有人因為距離太近的“審美疲勞”而提出了“周末同居”、“候鳥夫妻”的主張,言下之意就是鼓勵有間的親密、適當的不即不離,既留出一個空間給自己,也留一個空間讓他飛;既令自己感到輕松、自在,也令思念、牽掛的暖流在彼此的胸中蕩漾,也許因距離的調整方式,反而給情愛“保了鮮”。
對于異性朋友之間來說,距離的拿捏適當就更重要了,否則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陷阱!據不完全統計,和異性朋友之間的最佳對話距離是0.5米,而和朋友散步的距離則應該保持在1米左右。靠得太近,容易給人傳遞錯誤的曖昧信息;而離得太遠,又會令朋友之間顯得陌生和尷尬。
對于親人,同樣需要有自己呼吸的空間。空間是一種適當距離,一個交談的舞臺,讓人有喘氣的余地,才會自由交流。調查顯示,多半和父母親密無間的子女都會和父母保持一堵墻的距離,也就是在家里有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
美學距離
關于愛情,有人提出“心不出軌,身體自由”的理論。說的依舊是由“審美疲勞”而引發身體的偶爾放縱,只不過,身和心的距離對于每個人來說,感觸都不一樣。有些人可將身和心完全區隔開來;而有些人則完全無法忍受身體與心靈的剝離,當心走遠了,身也必然會走遠;另外一些人,則游離于兩者之間,偶爾地讓心走遠一下,或是讓身體走遠一點。
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事后都能做到真正灑脫,而且感情與婚姻堅守的底線還是有一個限度的,超過了就會因為褻瀆而導致全線“甭盤”。因此,伴侶間的“距離美學”應該像詩人舒婷所暢想的那樣,相愛的男女如同橡樹和木棉,大家站在各自的天空里互相欣賞、互相愛慕,但在泥土里,他們的根須卻是緊緊相纏的。
關于友情,我們需要用心去經營,需有一定的藝術性。對一個朋友,且不論男女朋友,不能太過于重視,否則對方會覺得壓力很大,會被你的重視壓得喘不過氣,但過于疏忽可能就不會再有聯系。朋友之間的情感,肯定是無法對等的。總會有付出較多的一方,而往往是付出多的一方容易受到傷害。所以,現在很多時候在和朋友相處的時候,我都會告誡自己,要控制自己的付出,這樣會讓自己和朋友都不受傷害。
曼妙距離
究竟,身與心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永遠都沒有統一答案。有一種距離,我們渴望抵達,那就是愛與愛的距離;有一種距離,我們渴望出發,那就是夢與夢的距離;有一種距離,我們渴望拉長,那就是生與死的距離;有一種距離我們渴望縮短,那就是心與心的距離。如果有愛,身與心的距離差不多就等于零;如果無愛,身與心的距離則是近在咫盡卻遠似天涯。
珍惜身邊的每一份友情,它是一粒種子,珍惜了,就會在你的心里萌芽,抽葉,開花,直至結果。而那種綻放時的清香也將伴你前行一生一世;我也想說,我的親人,當我們互相理解、共同面對生活,那種血濃于水的親情又豈只今生今世;我還想說,我迷惘的愛人呀,當我種的一朵花悄然綻放,花兒輕輕熏香了你的衣衫,這時,我倆的距離是一朵花與另一朵花呼吸的距離。
當你在征得允許后瀟灑地點上半支煙,我隔著藍霧微笑看你,這時,我倆的距離是燃燒著的半支煙與“下不為例”的另外半支打趣的距離。當我們舉一杯紅酒共祝百年好合的時候,我倆的距離是交杯環繞、輕點朱唇的距離;還有許多曾經和未來的那些有風、有雨、有花飛、有雪落的日子,你為我遮風擋雨,我為你擁抱取曖,這將是我倆要用一輩子慢慢感受的最曼妙的距離。(資料來源于晨帆心理博客)
心理學與生活:親密距離
指建立親密關系的兩個人之間保持的自我距離。親密距離決定了親密關系可以發揮的程度,影響親密感,調整親密距離,才是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途徑。親密距離有三種類型:“糾結型”“疏離型”與“平衡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無論是父母子女,還是情侶夫妻,都面臨著“糾結”和“疏離”兩個極端的考驗:有些仿佛重疊的兩個圈,過多地介入了彼此的生活;有些則像分開的兩個圈,沒有交集,形同陌路,不會互為悲喜。這兩個極端,都讓我們痛苦,真正親密的親密距離,應該像部分交集的兩個獨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遠。
相關文章
-
心理名言警句在現在的這個快節奏的生活里面,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可能會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壓力,但是有一些壓力在發生的時候真的是無能為力的
-
讀人好比讀書但比讀書更難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個人書中的文字和內容都是不一樣的。讀書容易,但是讀人確是非常的難。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讀懂人這本書。
-
你必須知道的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你知道人生的三把至關重要的鑰匙是什么嗎?你一定會覺得真是個有趣的提問。智者告訴我們,成功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
-
成功人生的六匹馬,你知道嗎?有人說,成功的人生擁有六匹馬,你聽說過嗎?你又知道這六匹馬分別是什么嗎?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因
-
是不是夢想很近現實很遙遠其實每個人對于自己的未來都是充滿希望的,充滿幻想的,并且也有很多人為自己的夢想,不斷的努力著,但是現實給人們棒頭一喝,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