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著屏幕我們能讀進多少書?
現在我們的生活都受到了網絡的影響,讓我們的閱讀很多情況下都可以在網上進行,所以現在有很多的人都盯著屏幕看我們的書籍,但是我們盯著屏幕真的可以有那么好的效果嗎,難道盯著屏幕真的不會影響我們的閱讀習慣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我所任職的那所大學的圖書館里,實體印刷的新書越來越難借到。而且,據出版公司說,在購買我剛出版的那本教科書的學生中,有90%的人選擇了背著一本4英磅重的紙質書到處跑,而不是買輕便的電子版。
這兩件事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是一樣的。為什么學生會選擇貴而笨重的紙質版呢?圖書館的人是不是忽略了紙質印刷品的一些重要特點,而這些特點是電子書所沒有的?
確實有研究表明,和從屏幕上讀到的信息相比,從紙上讀到的信息能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樣的結論與我們平時主觀感受的閱讀經歷相符,但客觀地來分析,這還是挺讓人疑惑不解的。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于把閱讀——或者更廣泛地說,信息的處理——比喻為攝入食物。我們會說,如饑似渴地看小說,消化一篇報道,或者吸收信息。如果我們攝取的是同一個東西,為什么印刷版和電子版帶來的結果差別會這么大呢?
要想在比較流行的用“食物”做比喻的范疇內來思考這些不同的閱讀結果,唯一行得通的想法是,紙上得來的東西消化得更為徹底完全。從直覺上解釋,我們可以說視覺上的疲勞和在屏幕上定位文本所消耗的精力影響了我們處理信息。或者說,在看屏幕的過程中,我們養成了一些淺陋的心理習慣,從而在攝入信息的時候不能靜下心來咀嚼——這是一件經常讓現代人憂慮的事。不管怎么說,道理都是一樣的:我們沒能吸收文本內有營養價值的信息,而是把它當成廢物排了出去。
但在現實中,這種“閱讀即消化”的比喻是很有問題的。認知學研究表明,在不同環境下,我們的閱讀方式截然不同,而文本在這些不同類型的心理活動中起著推動作用。在閱讀時,我們會根據文本勾勒出鮮明的視覺印象,羅列論據以辯駁作者的主要觀點,思索人物的動機,把文本和我們自身的經歷相聯系,形成自己的觀點,欣賞到文本在感官上和美學上的價值,諸如此類。我們并不是每次讀書都要把上面這些事統統做一遍,所以不管讀得好不好,“閱讀”并不僅僅指某一種活動。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由于人們內心有不同的認知目標,相同的一段信息能觸發大不相同的想法。讀者能在引導下創造出生動的意象,或者層層深入進行推理,這些都能讓他們更好地記住所讀之物。當讀者被要求對讀到的人物給出個印象時,他們能更有條理地組織起文本中的信息,事后也能回憶起更多。而如果帶著記憶文本的目的去讀,他們就做不到這么好了。
認知目標也可能被讀者從來沒意識到的暗示所觸發。因此,正如人們可以在引導下對讀到的人物形成印象,他們也可以被促使無意地去追求這個目標。在一組實驗中,研究者要求人們整理含有“評價”、“判斷”和“性格”這些詞匯的句子,然后閱讀關于某個人物的選段。在另一組實驗中,實驗者讓這些詞匯極快地閃現在參與者的眼前,然后再讓他們閱讀。在兩項實驗中,僅僅掃視與評價人物這個目標有關的詞匯跟直接表明要他們評價人物對讀者形成了同樣大的影響。
事實上,我們周圍可能有各種各樣微妙的暗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認知目標。在一項研究中,看到快速閃過眼前的蘋果商標的參與者跟看到IBM商標的參與者相比在創造性測試中表現得更好。另一項研究表明,當人們在讀以較難閱讀的字體寫出的字體時,他們會對觀點進行更為細致的評估,而同樣的信息如果以容易閱讀的字體給出他們就不會這樣——這說明,當我們感覺到一段信息難以處理時,就會自動帶出更為仔細的認知運行方式。
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們的生活受到網上閱讀的習慣的影響,很多人已經拋開了我們的書籍,但其實我們平時的閱讀還有很多別的好處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希望我們都可以通過自己最適合的方法來讓我們變得更好的閱讀。
-
心理名言警句在現在的這個快節奏的生活里面,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可能會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壓力,但是有一些壓力在發生的時候真的是無能為力的
-
讀人好比讀書但比讀書更難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個人書中的文字和內容都是不一樣的。讀書容易,但是讀人確是非常的難。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讀懂人這本書。
-
你必須知道的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你知道人生的三把至關重要的鑰匙是什么嗎?你一定會覺得真是個有趣的提問。智者告訴我們,成功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
-
成功人生的六匹馬,你知道嗎?有人說,成功的人生擁有六匹馬,你聽說過嗎?你又知道這六匹馬分別是什么嗎?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因
-
是不是夢想很近現實很遙遠其實每個人對于自己的未來都是充滿希望的,充滿幻想的,并且也有很多人為自己的夢想,不斷的努力著,但是現實給人們棒頭一喝,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