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的10個不同之處
與外向性格的不同的是性格內向的人往往多沉默寡言,不愛與人交流,不愛參加群體活動。在處理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上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內向者世界相處的十種不同于外向者的方法
1、他們避開人群
“我們跨過20世紀,進入了一個歷史學家稱之為 “個性文化”的時代。蘇珊在TED演講中說,“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商業社會,人們從小城鎮蜂擁至大城市,以前與熟悉的人們并肩工作,如今他們需要在一群陌生人中證明自己的能力。”而這群人常常是嘰嘰喳喳的吵鬧著,內向者很不適應這種情況,他們覺得他們被孤立了,寧可呆在人少的地方。
2、群聊使他們緊張,深入的談話使他們健談
大多數外向者熱衷于一群人閑談,而內向者會覺得這很無聊。在群聊中,內向者經常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內向者的方式:在喧囂的世界中過安靜的生活》一書的作者索菲亞在書中寫道,內向者更喜歡深層次的談話,尤其是關于哲學的。
3、他們在舞臺上活力四射——只是不擅長臺下的閑聊
“靠口才謀生的人至少有一半是天生的內向者”詹妮弗·卡維拉博士(《安靜的力量:內向者與眾不同的力量》的作者)如是說。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精心地準備。事實上,很多成功的表演藝術家是內向者。在舞臺上,與觀眾隔離開來,對他們來說遠比在臺下的交流容易。
4、他們很容易分心,但很少感到厭煩
如果你想考驗一個內向者的耐心,只需帶他們到一個他們覺得刺激過度的地方即可。由于對環境有著高度的敏感性,內向者在人群中常常覺得心煩意亂、不知所措。
然而,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他們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長達幾個小時。他們可以借此機會給自己“充電”。
5、他們更喜歡有創造性的、具體的、獨立完成的工作
內向者喜歡自己做自己的事,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投入到手頭的工作中去,當需要做決定或者解決問題時,他們總是要要深思熟慮。因此,在安靜、放松的環境中,他們的效率會更高。某些職業——如作家、野外科學家和幕后科技工作者——可以給內向者提供他們喜歡的環境,使他們靈感涌現。
6、在人群中,他們總是最靠近出口
在擁擠的地方,內向者不單單是身體感覺不舒服,而且會盡量向外圍挪動來調節這種不適感。他們或者靠近出口,或者在音樂會后排或者坐在飛機上靠近走廊的一側,以此方法來避免被人群包圍。
卡維拉告訴記者,“我們喜歡坐在可以隨時撤退的位置上。”
7、他們三思而后行
他們內向的行為習慣為他們贏得了“傾聽者”的稱號。他們張嘴之前總是會先考慮考慮,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說出來(外向者常常是這樣)。因為這個習慣,他們看起來很安靜、很害羞,但這意味著一旦他們開口,他們的言語會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甚至有時會更有力度。
8、他們不像外向者那樣易受環境感染
發表在《科學前沿》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反饋”中心處理經驗的方式很不一樣。外向者通常會因其周圍環境產生一種多巴胺,而內向者不會有此種反應。事實上,有內向傾向的人對環境的反饋遠不如外向者強烈。
9、他們不喜歡接聽電話
大多數內向者拒絕接聽電話——即使是朋友打來的——是有原因的。突然的來電會打斷他們的工作,或擾亂他們的思路。而且大多數的電話交談會涉及他們所不喜歡的閑談性質的內容。內向者可能會讓來電轉接語音信箱,這樣等他們做好談話的準備時會打回去。
10、獨處的時間才是真正屬于他們的時光
蘇珊說,“對一些人來說,獨處是很重要的,這才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時光。”
談到刺激的時候,內向者都會有所顧忌。赫芬頓郵報的作者凱特·巴托拉特解釋得好,她說,“把我們每個人都看做是一杯“能量”,對內向者來說,社交會消耗能量,而對外向者來說,社交會使杯中的能量越來越滿。大多數人喜歡這種能量。我們樂于給予,樂于分享。但當杯子空了,我們需要時間來補充能量。”
你身邊的家人、朋友中是否也有內向性格的人呢?了解了內向性格的人與世界交流的方式,你是否能更加理解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的差異,是否更能理解內向性格的人呢?
-
女人容易被這三句情話欺騙進入愛河的一些女人真的是特別的沒有大腦的,而且常常會因為一些事情失去一定的理智,這個時候也會缺乏一些強壯感,從而可能會被
-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愛在現在這個快捷的生活里面,我們都知道一些留守兒童也是越來越多了,而且留守兒童也是成為社會中最關心的一種話題,可能很多人都
-
媳婦和婆婆該如何相處我們都知道在這個家庭關系中最微妙的,最難以處理的肯定也是婆媳關系了,而且很多女性都是因為處理不好這種關系,感覺也是特別的
-
如何控制情緒化行為情緒就是一個人的情感的表現,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一些特別豐富的一些情緒的變化,但是在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些情緒變化也是不
-
男人最討厭的五句話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一些交流真的是防不勝防的,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么更好的去對待這樣的感情,對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