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太友善也是一種病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盡相同,在這樣的社會當中,你要想混得風生水起那就不是見簡單的事情,最少你得學會去偽裝,去掩蓋,懂得去滿足別人,這樣才能讓你在面對不同性格的人不會失敗,但是,如果是一個無論對什么人都有求必應,好的無以復加,那么,他大概已經迷失了自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成長心理學的分析吧!
對人友善卻傷自己
這是通過一名女性密友的故事分析這種“友善病”。
泰勒的朋友對工作、家庭、朋友面面俱到,撫育兩個孩子、照看房子、參加家庭教師協會會議、照顧老母親之余還當起兼職護士。親友們有問題也都愛向她求助。一個侄女每天給她打電話,控訴自己丈夫,聲稱婚姻走到盡頭,一說就是數小時,時而痛哭流涕,時而怨聲載道。
表面來看,這名朋友是大家眼中最友善無私的人。而她私下對泰勒坦誠,自己身心俱疲。有一次面對一名傾訴煩惱的同事,她表面上禮貌應對,還不斷安慰對方,實際上早已不耐,“我想讓她閉嘴或滾開,想扇她一耳光”。
泰勒說,人們從小就被教育說對人友善是一種善行。許多女性和她的這名朋友一樣,不斷給予以取悅于人,不由自主地贊同對方、滿足對方要求,難以對別人說“不”。
改變習慣解救自我
這種過分取悅他人的濫好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價,譬如活在對拒絕和失敗的恐懼中、充滿自卑、失去自我、時常自我責備、對人際關系缺乏安全感、無力抉擇、疲于追求完美、感覺被孤立等。
一家夫妻關系中心負責人說:“如果某人太順從,不能為自己挺身而出,沒有自己的聲音,那就容易受人欺負。”阿布斯說,要改變這種長期以來的行為習慣需要“痛苦的努力”,需要更多了解自己的恐懼和擔憂。此外,專家還建議“好人”努力學習為自己說話,嘗試說“我想”、“我要”。
友善原來只是面具
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認為,對他人友善至泰勒朋友這種程度已經不再是值得贊美的善良性格,而是一種病理狀態,名為“看管人性格紊亂”或“取悅病”。
巴巴內爾在其著作《揭開友善的面具》中寫道:“極端無私是一種用來掩蓋一系列心理和情感問題的性格特征。”
他說,這類女性為數不少,她們友善無私的背后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虛、罪惡感、羞恥感、憤怒和焦慮。“問題是要成為圣徒可能會致命。當給予成為活著的理由,那人就不再是人”。
巴巴內爾說,大多數習慣取悅于他人者,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從小就學習如何盡力避免拒絕他人引起敵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他們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所以在面對這樣的生活,我們首先要先愛自己,這樣才能不迷失自己,在滿足自己的前提下去滿足他人,這樣的生活才是完善的,這樣的心理才是健康的。
-
女人容易被這三句情話欺騙進入愛河的一些女人真的是特別的沒有大腦的,而且常常會因為一些事情失去一定的理智,這個時候也會缺乏一些強壯感,從而可能會被
-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愛在現在這個快捷的生活里面,我們都知道一些留守兒童也是越來越多了,而且留守兒童也是成為社會中最關心的一種話題,可能很多人都
-
媳婦和婆婆該如何相處我們都知道在這個家庭關系中最微妙的,最難以處理的肯定也是婆媳關系了,而且很多女性都是因為處理不好這種關系,感覺也是特別的
-
如何控制情緒化行為情緒就是一個人的情感的表現,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一些特別豐富的一些情緒的變化,但是在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些情緒變化也是不
-
男人最討厭的五句話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一些交流真的是防不勝防的,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么更好的去對待這樣的感情,對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