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公平是一種心理病
有一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個人尋求公平的時候,一定是遭遇了不公平,或是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現象,才會產生這樣的感嘆和要求。可是你知道么,過分尋求公平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一個老是抱怨不公平的人,最終很可能要失敗。
這里講的不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不是無視周圍那些不如意甚至是讓自己很痛苦的東西,然后在心里頭給自己放松和減壓。
我們所講的愿力和心法,即使它看起來是不作為,也是一種積極的不作為。尤其是對那些負面環境有積極作用,這才能體現愿力和心法的正向價值。
比爾·蓋茨給年輕人提出過11條忠告。蓋茨是一個比較現實的人,甚至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非常乏味的有錢人。
他的乏味其實就是骨子里的現實主義,他有自己的邏輯,因為無趣的人一定有他的理由。
蓋茨的第一個忠告是,世界充滿不公平,你不要想著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適應它。他還有一個忠告: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沒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己的尊嚴,因為尊嚴來自于實力。
蓋茨的第一句話很值得玩味。一上來就告訴你,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萬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適應它。
公平不是相等、相同,這個“平”也是有差異的,是一種平衡狀態。如果一個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誰不遵守規則,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個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當人的念頭總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糾纏的時候,他的狀態就會非常糟糕,因為尋求公正是一種心理病。
一個人心有不平,他就會抱怨、評判,就會以一個完美的準則來評判周圍的事務,尤其是評判周圍與他相關的一些事情,這樣他滿目所及可能都是不公平。
這不是說真有那么多不公平現象,而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意識雷達”,一旦產生了“這對我不公平”的念頭,他就只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不會注意那些公平、美好的事情。
這就像說一個人的老婆懷孕了,他就會看到街上的孕婦多起來了。其實并不是這段時間里增加了很多孕婦,只是他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
一個人的“意識雷達”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頭,就往往什么都不做,他并沒有去改變現狀,而只是在抱怨。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把抱怨當成了改變現實的一種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這樣,一見面就開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甚至天氣都是他抱怨的對象,但他從沒想過怎么去改變它。
一個月之后再見面,他又在抱怨類似的東西。
所謂抱怨,就是對當下現實的不接受和抵觸,不愿意直面現實,不愿意想積極的辦法去改變它,所以抱怨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惰性。
我們說尋求公正是一種心理病,實際上它就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惰性。通過發泄不滿,找到不公平,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為而尋找各種借口和托詞——這事兒怨不得我,怨誰呢?怨別人。
一個人陷入這種狀態以后,他就會既不滿又等待,但等到什么時候、等什么東西他又不知道,也沒有真的想過,就像《等待戈多》的主人公一樣。他的批評和抱怨并不意味著他有實質性的見解,也沒有表明他有一種要改變現狀的意向。
不抱怨并不是閉上嘴不說話,不是逆來順受,更不是要容忍不公正、丑惡的現象和壞人壞事,甚至去為虎作倀。
關鍵是要直面現實,要想著怎么去解決問題,對于要做些什么,心理要有數,這叫作管理。抱怨不是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所以批評家和評論家往往是不受歡迎的。
在一個組織乃至一個社會里,批評家往往也是不受歡迎的。比如,影評家掙的錢遠不如導演掙的錢多,股評家掙的錢遠不如基金經理掙得多。因為在這些領域里,前者不如后者對社會的貢獻大。
《快公司》雜志的一篇題為“如何面對公司里的批評家”的文章說,英國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諸多英國歷史名人中,沒有一個是評論家。
當然,評論和議論是不一樣的。評論是中性的,正面的和反面的都可以。抱怨是種非議,這種狀態是有損人心智的,不光是非議別人,關鍵是會暗傷到自己。非議了別人之后,還會損害自己的心智健康。
晉代“憤青”輩出,因為當時的門閥制度阻礙了寒門學子的上升之路。懷才不遇的左思寫了一首詩表達了他對制度的不滿,詩中寫道:“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意思是說有一棵松樹,雖然長得非常高,但它長在了山澗里,而矮草因為生在山上,結果比松樹還高,蓋過了松樹。這首詩表達了他的不滿、哀怨和憤怒,堪為憤青的代表作。它抗議了一種不公平,對一個人來說奮斗了一輩子而不得的事情,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卻是與生俱來的。
人的青年時期總是充滿激情,容易激動,“憤怒”和“青年”是聯系在一起的。周作人曾經說過:“一個人二十歲不恃才傲物,必無用;三十歲還恃才傲物,準無用。”
憤怒、對不公正和丑惡事物的敏感,是一個人有生命活力的標志之一。如果一個人處處逆來順受,證明他的生命活力是比較低的。前面說到抱怨是一種心理病,與這個并不矛盾。許多疾病的發生其實是正常現象,只是因為它積累得過量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發燒”是年輕人的專利,人長大了以后就不怎么發燒了,如果到了三四十歲還動輒發燒那就不正常了。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會經歷兩種狀態,一種是發燒的狀態,另一種是發熱的狀態。發熱是指運動以后,整個身體的血液循環加快,冒汗、體溫升高。而發燒時內在的一種病,是由于身體的內耗造成的發熱。
過于關注不公正是一種心理病,它就是一種內耗,是一種自我折磨。總是盯著不公平,又不采取任何實際的行動,就會總是處于憋悶,郁郁寡歡的狀態,最后就會生出病來,這就是發燒了。
但是,如果面對不公平的時候能夠站出來,哪怕只是做一點點事情,也能產生機體上的運動,那就是發熱。
發燒可能是因為內在的經脈和關節不通,造成溫度升高;發熱恰恰是關節非常通暢,運動速度加快,導致活力增加,出現了發熱的反應。
曾經有個經濟家說不要把發燒當成是回暖,經濟有時候是不健康的發燒,而不是回暖。
就個人而言,如果長期處于憤怒和抱怨的狀態,以為這樣能顯示你的才氣、智慧和與眾不同,就接近于發燒的狀態了。
比爾·蓋茨說,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有些人自尊心強到病態,這就有點像發燒,周圍發生一點點變化,都會導致他劇烈的內心反應。這種反應只會危及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并不能變成外在的成就。
一個人在沒有取得成就以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尊。對公平的過分期待,其實是與病態的自尊聯系在一起的。一個人總覺得四周的人在歧視他、無視他的存在,總在問為什么別人不如自己還比自己過得好,他就會獲得某種代償性的滿足和解脫。
因為最終這些都要導向不作為,抱怨也好,過分強調自尊也好,他最后的結果都是不作為。
他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認為自己之所以不行是因為這個游戲規則不對,是因為有壞人當道;有些事情不愿意做,不是因為自己不行,而是因為自己比別人更有自尊,這些實際上是自我欺騙和自我麻痹。讓自己免于面對當下的艱苦勞作和努力,在一個相對沒有危險的角落里自怨自艾,以獲得心理上的暫時滿足。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候做事情不見得立馬會有什么改變,但在做的過程中卻沒工夫去抱怨了。
就好比一個人在爬山,突然不小心下滑了,這是他必須面對當下,快速決定怎樣才能攀住一塊石頭或是抓住一把草,從最危急的狀態當中挽回局面。這個時候他不會想到誰對自己不好、老板怎么對他不公平、老婆怎么對他不好,因為在他面對生命危險時,這些東西全部被屏蔽掉了。
反過來說,若一個人的大部分心思都被抱怨、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現象所占據,他實際上并沒有真切的面對當下。
有一次我去趕火車,時間很緊張。我坐公共汽車的時候,有個人重重的踩了我一腳。如果是在平時,有人知道踩了我一腳卻連聲“對不起”也沒說,那我即使不跟他吵起來,心里也會感到非常不舒服,會很生氣,會抱怨和憤怒。
但是那個時候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為要趕火車,我整個心思都只關注能不能趕上火車,我沒有時間去管別的事情。所以當一個人心里有很多不平之嘆,或者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視,懷才不遇的時候,他應該問一問自己有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是不是像許三多那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無事生非”的意思就是無事生非議!
一個人如果處于閑散、無所事事或準無所事事的狀態,就會產生非議或對周圍的一切指指點點。
所以一個單位內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議別人,說明這個公司冗員太多。如果一個公司忙到人手永遠都不夠,哪有時間去抱怨別人,去指責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個閑人,起碼在這個階段比較閑,說明你還不夠努力。
所以說,愿力、心法不是消極的避世主義,而是真真切切地改變人生。
一個人的心里存有什么念頭,他就會看到什么東西;他所看到的那個東西,最后會變成他的現實。《馬太福音》里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然后去直面它。
-
女人容易被這三句情話欺騙進入愛河的一些女人真的是特別的沒有大腦的,而且常常會因為一些事情失去一定的理智,這個時候也會缺乏一些強壯感,從而可能會被
-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愛在現在這個快捷的生活里面,我們都知道一些留守兒童也是越來越多了,而且留守兒童也是成為社會中最關心的一種話題,可能很多人都
-
媳婦和婆婆該如何相處我們都知道在這個家庭關系中最微妙的,最難以處理的肯定也是婆媳關系了,而且很多女性都是因為處理不好這種關系,感覺也是特別的
-
如何控制情緒化行為情緒就是一個人的情感的表現,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一些特別豐富的一些情緒的變化,但是在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些情緒變化也是不
-
男人最討厭的五句話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一些交流真的是防不勝防的,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么更好的去對待這樣的感情,對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