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療法介紹及適應癥
行為療法(Behaviortherapy)又稱行為治療,是基于現代行為科學的一種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療方法,是根據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和心理學實驗方法確立的原則,對個體反復訓練,達到矯正適應不良行為的一類心理治療。
行為療法的代表人物沃爾普(John Wolpe)將其定義為:使用通過實驗而確立的有關學習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適應的行為習慣的過程。行為治療家認為適應不良性行為是通過學習或條件反射形成的不良習慣,因此可按相反的過程進行治療。所謂適應不良性行為是不健康的、異常的行為,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原因,有些是神經系統病理變化或生化代謝紊亂而引起的癥狀,有些則是由于錯誤的學習所形成。行為療法是運用心理學派根據實驗得出的學習原理,是一種治療心理疾患和障礙的技術,行為療法把治療的著眼點放在可觀察的外在行為或可以具體描述的心理狀態上。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后天習得的,既然好的行為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不良的行為、不適應的行為也可以通過學習訓練而消除。行為療法是基于嚴格的實驗心理學成果,遵循科學的研究準則,運用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強化作用等基本原理,采用程序化的操作流程,幫助患者消除不良行為,建立新的適應行為。
行為療法與其它心理療法的區別在于:行為療法是以心理學中有關學習過程的理論和實驗所建立的證據為基礎的。與傳統的心理治療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可以進行客觀的科學檢驗、演示和量化,即使重復試驗也可得出同樣可靠的結果,有一整套定型化的治療形式,有堅實的理論根據和大量的實驗證明。所以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和穩定。
行為療法理論認為,人的行為,不管是功能性的還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態的,都經學習而獲得,而且也能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學習的原則就是受獎賞的、獲得令人滿意結果的行為,容易學會并且能維持下來;相反,受處罰的、獲得令人不悅結果的行為,就不容易學會或很難維持下來。因此,掌握了操作這些獎賞或處罰的條件,就可控制行為的增減或改變其方向。
在此基礎上,行為療法提出了相應的以下兩點基本假設:第一,如同適應性行為一樣,非適應行為也是習得,即個體是通過學習獲得了不適應的行為。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行為變化都是學習得來的。第二個,個體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所缺少的適應性行為。
行為療法主要包括系統脫敏療法、厭惡療法、滿灌或沖擊療法、陽性強化療法、發泄療法、逆轉意圖療法、陰性強化療法、模枋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
上述各種行為療法的共同特點是:
(1)治療只能針對當前來訪者有關的問題而進行,至于揭示問題的歷史根源、自知力或領悟,通常人為是無關緊要的;
(2)治療以特殊的行為為目標,這種行為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內在的。那些要改變的行為常被看作是心理癥狀的表現;
(3)治療的技術通常都是從實驗中發展而來,即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4)對于每個求治者,施治者根據其問題和本人的有關情況,采用適當的行為治療技術。
行為療法的實施,首先應通過選擇,明確認定想更改、除去或養成的行為,如社交恐怖、廣場恐怖、焦慮癥等,然后就其治療目標的行為性質,選擇一套可描述的事先擬定的治療策略與方法進行治療。行為治療不關心所謂“潛意識”或“內在精神的癥結”,也不管病情發生的動態和因果關系,而是把著眼點放在當前可觀察的非適應性行為上。行為療法相信只要“行為”改變,所謂“態度”及“情感”也就會相應改變。與其他流派的治療方法相比,行為療法對治療過程關心得較少,他們更關心設立特定的治療目標。而特定的治療目標又是施治者通過對求治者的行為的觀察,對其行為進行功能分析后,幫助求治者制定的。因此治療目標一經確定,新的以條件作用為前提的學習過程就可以開始進行了。
行為療法從一開始就植根于實驗的發現之中,它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于行為主義的學習原理;即經典性條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學習原理。
-
無精癥患者心理調節應該注意事項對于男性來說,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男性方面的疾病,尤其在懷孕的時候或者是準備要寶寶的情況下,可能很多
-
14條忠告定位80后心理80后是現在社會的中堅力量,對于很多的80后來來說,自己心里上面的健康是值得關注的,對于很多80后來說,心理上面的勸告也很重要
-
生命中最難割舍的人是誰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會出現很多的人,這些人有一些是匆匆的過客,也有一些會永遠存在你的生活中,成為你最重要的人。看到這個標題
-
六個心理調節成功擺脫抑郁抑郁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面對抑郁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下面就來介紹6個可以調節自己心理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希望可以幫
-
十個心理動作讓日子更加開心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日子可以開心一點,但是想要自己的日子開心一點的話,有很多是需要注意的,有一些心理動作可以讓我們的日子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