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療法淺析
行為主義者采用的治療技術仿效古典條件作用和操作條件作用的設計。他們用作基礎的具體理論初時曾被用來說明較低級的動物如老鼠、家鴿等的學習過程。所以,這些理論本質上完全是外觀的。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深入觀察一下行為療法的過程,并注意到當這些控制技術在違背人的意志的情況下強加在人身上時所發生的情況,那么,我們就會對它們假定所起的作用有不同的見解。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并不是唯有動力因引起治療變化,形式因與目的因在這些方法中也起了核心作用。
曾在行為療法中應用的行為原則之一叫做交互抑制(reel-Procal inhibitic。)。這一概念以古典條件作用理論為基礎,以下述事實為根據:只有那些能導致內驅力削弱的刺激-反應聯系才能被培養成為習慣。如果我們能阻止內驅力削弱的發生,我們就能通過有關的刺激來切斷這一反應的常規引出過程。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華生引起兒童恐懼的實驗。假定一個兒童通過條件作用而害怕白鼠,這樣,白鼠就成了引起那位兒童焦慮的條件反應的條件刺激。每逢白鼠被撤走,孩子心中的焦慮水平就下降。按照古典條件作用理論,這就引起內驅力的顯著削弱。白鼠出現,焦慮上升;白鼠消失,焦慮下降。這樣,這個兒童就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要使這一循環中斷,我們就得引進某種不同的反應,使之能對孩子的焦慮起到交互抑制物的作用。比如,如果當白鼠只在就近某處出現時能使孩子放心,就可以防止他的焦慮上升,白鼠也就不能起到內驅力削弱的作用了。假設我們使白鼠在看得見但摸不到的地方出現,同時讓孩子吃飯。這樣,吃飯時寬松的樂趣就成了交互抑制反應,就會使孩子避免因焦慮上升而陷入情緒困境。然后,我們可以在孩子吃飯時逐步把白鼠移近,直至耐心地把他的條件焦慮完全消除。
沃爾普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在治療的初期,沃爾普教會病人采用經雅可布遜發展完善的深肌鍛煉法使肌肉放松。沃爾曾在開始肌肉放松訓練時叫病人用一只手緊抓椅子的扶手,而另一只手則放松。病人能否感覺出緊張的手與放松的手之間的區別?如果感覺到了,就采取進一步的步驟,如使雙臂完全處于松弛的狀態并放在大腿上,然后放松雙肩和雙腿,等等。通常,從臉部和舌頭肌肉的緊張程度是很容易辨認出一個人的焦慮水平的。通過跟隨治療者在各療程中以及各療程之間自己在家進行細心練習,病人就學會了放松身體肌肉的方法。接著,沃爾普就詢問病人,查找出令他焦慮的事物種類。讓我們假設有一個病人害怕進入幽閉的地方(幽閉恐怖癥),要他進入電梯里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次可怕的經歷。可是,任何類似的地方都會使他的神經緊張加劇。使他焦慮程度最低的地方是進入室內;可進入屋子后,屋子里的某些地方又比別的地方更可怕;看不到有通向室外的窗戶,病人的焦慮就增加。因此,百貨商場或現代的辦公大樓都會使他心煩意亂(因為沒有窗戶),盡管這些地方非常寬敞,等等。沃爾曾把這些不同的情景從使病人焦慮程度最低(走入室內)到最高(被鎖在狹小、黑暗的衣櫥里)按等級排列好。這種排列叫做焦慮等級。交互抑制的基本治療方法就是帶領病人一步步地在這個等級的階梯上攀登,使他在親歷達各種不同的情景時放松自己。這個過程叫作系統脫敏。通常的做法是,在引進5到10秒鐘的情景之前讓病人放松大約15秒鐘。在取得一定進展以后,病人甚至會被帶到現實的生活情景之中進行“現場”放松練習,直至最終能夠乘坐電梯或站在黑暗的衣櫥之中而不感覺到如前的恐懼為止。
沃爾普的行為療法取得了一些暫時的和表面的成功,但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問題:他取得這些成就是否嚴格地以動力因操縱為基礎?病人對這些能引起自己不同程度憂慮的情景的列舉和反省能力應如何解釋?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一位有才智的人士來作出評價,特別是沃爾普還沒作出過什么努力來從經驗上確定一種情景是否真的比另一種情景更可怕。在作這種實驗時,我們肯定要極大地依賴人的想象力,因此受試人可以簡單地裝作處于某種情景之中而依然取得一些暫時的治療效果。最后,治療的效果還來自這樣的事實:受試人知道條件刺激(幽閉的地方)和他的條件反應(心悸、呼吸加重、冒汗等)之間的關系,并行使意志力來控制事情的發展。這種意志力完全是(有意識的)精神的,它很容易會被受試人否定,如果他果真傾向于這樣做的話。
以古典條件作用理論為基礎的行為療法更具感覺論意義的應用之一是厭惡法(the aversive technique)。這種方法使閱讀過《裝發條的橙子》一書或看過以此書為藍本改編的電影的人回想起其中的情景。在那本書中,一種“反”交互抑制法被用來對一個犯罪的慣犯進行反條件作用,使他看到一幅幅犯罪、強奸、人倫墮落的情景,同時對他施加一系列的電擊并用化學藥物使他惡心。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引人恐懼和惡心作為交互抑制物來壓制他的敵意反應(強奸、兇殺),類似于孩子與白鼠玩時發出一個可怕的噪音使他產生對白鼠的恐懼那個例子。不過,行為療法醫生并不完全以這種方式運用厭惡療法。他們有較為和緩的方法來幫助人們控制進食以及類似的行為。有時,行為療法醫生甚至把這些方法稱為自我控制法。
例如,每當一個人具有吃的欲望時,他就會被誘想到一些令他惡心的東西,如糞便或嘔吐物。如果行為療法是以操作理論為基礎,緊隨吃東西之后的事件就會受到某種方式的控制。如果一個人違反自己的節食計劃吃了東西,他就可以聞一種刺激性氣味(稱為負面自我懲罰),也可以采用在家里懸掛自我批評條幅的方法;或者,每天當他不能堅持節食計劃時,節食者就可以把自已超重的畫像掛在電冰箱上。把這類貶抑性條幅或畫像除去,是一種反向(即由負面轉向正面的)自我獎賞形式。這樣,節食者就可以用這種方式操縱條幅或畫像的出現,以“控制”自己堅持節食。在對付酗酒方面,一些特殊藥物已經研制出來,使一個人喝酒時產生惡心的感覺。在這一方面,擺在行為療法醫生面前的挑戰是如何鼓勵酗酒者“吃藥”。
上述這些向我們表明,病人的意向、他的執意練習,以及他希望能達到的目標,對于行為療法的成敗都是至關重要的。行為療法只起著輔助的工具作用,即幫助有目的有機體,使它內在尋求發生的東西出現。很多行為療法專家認識到一個人的意志力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不幸的是,由于理論觀點的緣故,他們還是退回到中介理論上去,以此來解釋這類因素。他們不了解人類行為的響應性,所以,他們依然認為“行為矯正”是一種對人施加影響、不需人的配合而產生效果的東西。由于意識覺知是任何人類條件作用的前提條件,所以很清楚,沒有人的合作就沒有所謂的行為矯正。至少,行為矯正不可能從動力因控制的意義上發生,而動力因控制正是被行為主義者用作他們療法的科學根據。
7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密蘇里州斯普林菲爾德聯邦監獄里發生的事就是對這一點最清楚不過的證明。那座監獄的官員們實施了一次稱為斯塔特(即特殊待遇與自新培訓)的計劃。按照這個計劃,罪犯們的行為將得到改造,他們的操作反應將回復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開始時,罪犯們被禁錮在孤獨的牢房中,監管人員根據犯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遵守監獄制度的好壞況逐步給他們增加特殊的權利(較好的生活設施、特殊的食物、較多的自由等)。原計劃的自新時期是一年。參與斯塔特計劃的囚犯只是極少數,但這也沒能阻止聯邦監獄里 22500名囚犯對此提起訴訟,要求停止計劃購實施。他們在法庭上爭辯說這個計劃違反人權。這個案子還沒有被依法判決之前,計劃就被監獄的官員中止了。這并不是說其他依賴較少戲劇性情境的計劃現在就沒有了。但是,問題的要點是,有那么一群人在體現價值的原則上據理力爭,向他們認為是公然違反了所謂人權的東西提出挑戰。我們現在就可以體會到,單純從動力因意義上談論價值是不可能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中,像隨風飄落的樹葉那樣按照常恒原理或能量守恒原理的能量分配到處運動的無生“物”,永遠不會按照人們“應”如何做這樣的價值原則運動。像白鼠和家鴿這樣的較低級動物可以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行為主義方法受操縱,但它們卻不可能相信在此過程中發生了違反原則的事情。然而,當一個囚犯或一位精神病人在受到他的“管理人”操縱,又決定不按規定的要求去做或決定通過法庭作出反擊時,他所反映出來的行為就與無生物或較低級動物所反映出來的行為全然不同了。
即使一項行為矯正計劃在一所監獄里“行得通”,那也僅僅因為要么是囚犯們相信這種計劃的目標而把這些目標作為行為規范的標準,不然就是他們受到恐懼或恐嚇等的脅迫而采取順從的行為,或者是安心“應付一下”直至能完全擺脫這個計劃。這些操縱必然包含著一個斷言:從囚犯的“對,我們的確有所得益”到“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否則,哼,誰他們聽你的’”之類的想法,應有盡有。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從這些前提里顯露出來的響應性都可以被行為矯正論鼓吹者們衡量到,但他們卻站在這個過程之外,從外觀上把它當作自己的而不是囚犯的操縱記錄下來,一點也不承認其潛在的目的性。
人類行為這一有前提的方面一直為斯金納這樣的行為主義者所忽視,他們把他們的受控社區,第二個、第三個……沃爾登第二看成笛卡兒式幻想變成了現實,在那里動力因的自然流動方向必須救援正。斯金納理論的信徒和別的行為主義者們從來就沒有理解人類的本性。人們需要有所信仰;他們需要一個有價值的“那個”以作為生活的寄托,并給他們提供某種尊嚴的尺碼,而斯金納卻把這種尊嚴稱為幻覺。這絕不是幻覺,因為當他們覺得失去自尊時,他們就會會頭喪氣,失去信心,或者會對剝奪了他們尊嚴的人產生敵意。
毫無疑義,聯邦監獄里的22500名囚犯并不僅僅是因為某種利他主義的原則受到觸動而對行為矯正計劃進行斗爭,很多人是為了騷擾監管人員而純粹以此為樂。但這并不排除他們的斗爭是正義的事實。這些囚犯的領頭人和把此案訴諸法庭的律師們是從某些與行為操縱無關的方面據理力爭的。人類價值、倫理標準和道德準則都不能以負或正強化為基礎被改造成任何形式。換言之,這些價值標準構成了目的行為賴以為基礎的理性根據。使所謂的強化成為正或負的首先是行為的根據,盡管它們沒有被清楚地表明是先行價值。我們總是可以通過把人作為響應者來分析而找到充當根據的價值。正如狗的尾巴不能搖動狗一樣,所謂的強化物也不能造就先使這些強化物成為可能的價值。
曾在行為療法中應用的行為原則之一叫做交互抑制(reel-Procal inhibitic。)。這一概念以古典條件作用理論為基礎,以下述事實為根據:只有那些能導致內驅力削弱的刺激-反應聯系才能被培養成為習慣。如果我們能阻止內驅力削弱的發生,我們就能通過有關的刺激來切斷這一反應的常規引出過程。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華生引起兒童恐懼的實驗。假定一個兒童通過條件作用而害怕白鼠,這樣,白鼠就成了引起那位兒童焦慮的條件反應的條件刺激。每逢白鼠被撤走,孩子心中的焦慮水平就下降。按照古典條件作用理論,這就引起內驅力的顯著削弱。白鼠出現,焦慮上升;白鼠消失,焦慮下降。這樣,這個兒童就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要使這一循環中斷,我們就得引進某種不同的反應,使之能對孩子的焦慮起到交互抑制物的作用。比如,如果當白鼠只在就近某處出現時能使孩子放心,就可以防止他的焦慮上升,白鼠也就不能起到內驅力削弱的作用了。假設我們使白鼠在看得見但摸不到的地方出現,同時讓孩子吃飯。這樣,吃飯時寬松的樂趣就成了交互抑制反應,就會使孩子避免因焦慮上升而陷入情緒困境。然后,我們可以在孩子吃飯時逐步把白鼠移近,直至耐心地把他的條件焦慮完全消除。
沃爾普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在治療的初期,沃爾普教會病人采用經雅可布遜發展完善的深肌鍛煉法使肌肉放松。沃爾曾在開始肌肉放松訓練時叫病人用一只手緊抓椅子的扶手,而另一只手則放松。病人能否感覺出緊張的手與放松的手之間的區別?如果感覺到了,就采取進一步的步驟,如使雙臂完全處于松弛的狀態并放在大腿上,然后放松雙肩和雙腿,等等。通常,從臉部和舌頭肌肉的緊張程度是很容易辨認出一個人的焦慮水平的。通過跟隨治療者在各療程中以及各療程之間自己在家進行細心練習,病人就學會了放松身體肌肉的方法。接著,沃爾普就詢問病人,查找出令他焦慮的事物種類。讓我們假設有一個病人害怕進入幽閉的地方(幽閉恐怖癥),要他進入電梯里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次可怕的經歷。可是,任何類似的地方都會使他的神經緊張加劇。使他焦慮程度最低的地方是進入室內;可進入屋子后,屋子里的某些地方又比別的地方更可怕;看不到有通向室外的窗戶,病人的焦慮就增加。因此,百貨商場或現代的辦公大樓都會使他心煩意亂(因為沒有窗戶),盡管這些地方非常寬敞,等等。沃爾曾把這些不同的情景從使病人焦慮程度最低(走入室內)到最高(被鎖在狹小、黑暗的衣櫥里)按等級排列好。這種排列叫做焦慮等級。交互抑制的基本治療方法就是帶領病人一步步地在這個等級的階梯上攀登,使他在親歷達各種不同的情景時放松自己。這個過程叫作系統脫敏。通常的做法是,在引進5到10秒鐘的情景之前讓病人放松大約15秒鐘。在取得一定進展以后,病人甚至會被帶到現實的生活情景之中進行“現場”放松練習,直至最終能夠乘坐電梯或站在黑暗的衣櫥之中而不感覺到如前的恐懼為止。
沃爾普的行為療法取得了一些暫時的和表面的成功,但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問題:他取得這些成就是否嚴格地以動力因操縱為基礎?病人對這些能引起自己不同程度憂慮的情景的列舉和反省能力應如何解釋?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一位有才智的人士來作出評價,特別是沃爾普還沒作出過什么努力來從經驗上確定一種情景是否真的比另一種情景更可怕。在作這種實驗時,我們肯定要極大地依賴人的想象力,因此受試人可以簡單地裝作處于某種情景之中而依然取得一些暫時的治療效果。最后,治療的效果還來自這樣的事實:受試人知道條件刺激(幽閉的地方)和他的條件反應(心悸、呼吸加重、冒汗等)之間的關系,并行使意志力來控制事情的發展。這種意志力完全是(有意識的)精神的,它很容易會被受試人否定,如果他果真傾向于這樣做的話。
以古典條件作用理論為基礎的行為療法更具感覺論意義的應用之一是厭惡法(the aversive technique)。這種方法使閱讀過《裝發條的橙子》一書或看過以此書為藍本改編的電影的人回想起其中的情景。在那本書中,一種“反”交互抑制法被用來對一個犯罪的慣犯進行反條件作用,使他看到一幅幅犯罪、強奸、人倫墮落的情景,同時對他施加一系列的電擊并用化學藥物使他惡心。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引人恐懼和惡心作為交互抑制物來壓制他的敵意反應(強奸、兇殺),類似于孩子與白鼠玩時發出一個可怕的噪音使他產生對白鼠的恐懼那個例子。不過,行為療法醫生并不完全以這種方式運用厭惡療法。他們有較為和緩的方法來幫助人們控制進食以及類似的行為。有時,行為療法醫生甚至把這些方法稱為自我控制法。
例如,每當一個人具有吃的欲望時,他就會被誘想到一些令他惡心的東西,如糞便或嘔吐物。如果行為療法是以操作理論為基礎,緊隨吃東西之后的事件就會受到某種方式的控制。如果一個人違反自己的節食計劃吃了東西,他就可以聞一種刺激性氣味(稱為負面自我懲罰),也可以采用在家里懸掛自我批評條幅的方法;或者,每天當他不能堅持節食計劃時,節食者就可以把自已超重的畫像掛在電冰箱上。把這類貶抑性條幅或畫像除去,是一種反向(即由負面轉向正面的)自我獎賞形式。這樣,節食者就可以用這種方式操縱條幅或畫像的出現,以“控制”自己堅持節食。在對付酗酒方面,一些特殊藥物已經研制出來,使一個人喝酒時產生惡心的感覺。在這一方面,擺在行為療法醫生面前的挑戰是如何鼓勵酗酒者“吃藥”。
上述這些向我們表明,病人的意向、他的執意練習,以及他希望能達到的目標,對于行為療法的成敗都是至關重要的。行為療法只起著輔助的工具作用,即幫助有目的有機體,使它內在尋求發生的東西出現。很多行為療法專家認識到一個人的意志力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不幸的是,由于理論觀點的緣故,他們還是退回到中介理論上去,以此來解釋這類因素。他們不了解人類行為的響應性,所以,他們依然認為“行為矯正”是一種對人施加影響、不需人的配合而產生效果的東西。由于意識覺知是任何人類條件作用的前提條件,所以很清楚,沒有人的合作就沒有所謂的行為矯正。至少,行為矯正不可能從動力因控制的意義上發生,而動力因控制正是被行為主義者用作他們療法的科學根據。
7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密蘇里州斯普林菲爾德聯邦監獄里發生的事就是對這一點最清楚不過的證明。那座監獄的官員們實施了一次稱為斯塔特(即特殊待遇與自新培訓)的計劃。按照這個計劃,罪犯們的行為將得到改造,他們的操作反應將回復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開始時,罪犯們被禁錮在孤獨的牢房中,監管人員根據犯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遵守監獄制度的好壞況逐步給他們增加特殊的權利(較好的生活設施、特殊的食物、較多的自由等)。原計劃的自新時期是一年。參與斯塔特計劃的囚犯只是極少數,但這也沒能阻止聯邦監獄里 22500名囚犯對此提起訴訟,要求停止計劃購實施。他們在法庭上爭辯說這個計劃違反人權。這個案子還沒有被依法判決之前,計劃就被監獄的官員中止了。這并不是說其他依賴較少戲劇性情境的計劃現在就沒有了。但是,問題的要點是,有那么一群人在體現價值的原則上據理力爭,向他們認為是公然違反了所謂人權的東西提出挑戰。我們現在就可以體會到,單純從動力因意義上談論價值是不可能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中,像隨風飄落的樹葉那樣按照常恒原理或能量守恒原理的能量分配到處運動的無生“物”,永遠不會按照人們“應”如何做這樣的價值原則運動。像白鼠和家鴿這樣的較低級動物可以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行為主義方法受操縱,但它們卻不可能相信在此過程中發生了違反原則的事情。然而,當一個囚犯或一位精神病人在受到他的“管理人”操縱,又決定不按規定的要求去做或決定通過法庭作出反擊時,他所反映出來的行為就與無生物或較低級動物所反映出來的行為全然不同了。
即使一項行為矯正計劃在一所監獄里“行得通”,那也僅僅因為要么是囚犯們相信這種計劃的目標而把這些目標作為行為規范的標準,不然就是他們受到恐懼或恐嚇等的脅迫而采取順從的行為,或者是安心“應付一下”直至能完全擺脫這個計劃。這些操縱必然包含著一個斷言:從囚犯的“對,我們的確有所得益”到“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否則,哼,誰他們聽你的’”之類的想法,應有盡有。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從這些前提里顯露出來的響應性都可以被行為矯正論鼓吹者們衡量到,但他們卻站在這個過程之外,從外觀上把它當作自己的而不是囚犯的操縱記錄下來,一點也不承認其潛在的目的性。
人類行為這一有前提的方面一直為斯金納這樣的行為主義者所忽視,他們把他們的受控社區,第二個、第三個……沃爾登第二看成笛卡兒式幻想變成了現實,在那里動力因的自然流動方向必須救援正。斯金納理論的信徒和別的行為主義者們從來就沒有理解人類的本性。人們需要有所信仰;他們需要一個有價值的“那個”以作為生活的寄托,并給他們提供某種尊嚴的尺碼,而斯金納卻把這種尊嚴稱為幻覺。這絕不是幻覺,因為當他們覺得失去自尊時,他們就會會頭喪氣,失去信心,或者會對剝奪了他們尊嚴的人產生敵意。
毫無疑義,聯邦監獄里的22500名囚犯并不僅僅是因為某種利他主義的原則受到觸動而對行為矯正計劃進行斗爭,很多人是為了騷擾監管人員而純粹以此為樂。但這并不排除他們的斗爭是正義的事實。這些囚犯的領頭人和把此案訴諸法庭的律師們是從某些與行為操縱無關的方面據理力爭的。人類價值、倫理標準和道德準則都不能以負或正強化為基礎被改造成任何形式。換言之,這些價值標準構成了目的行為賴以為基礎的理性根據。使所謂的強化成為正或負的首先是行為的根據,盡管它們沒有被清楚地表明是先行價值。我們總是可以通過把人作為響應者來分析而找到充當根據的價值。正如狗的尾巴不能搖動狗一樣,所謂的強化物也不能造就先使這些強化物成為可能的價值。
相關文章
-
無精癥患者心理調節應該注意事項對于男性來說,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男性方面的疾病,尤其在懷孕的時候或者是準備要寶寶的情況下,可能很多
-
14條忠告定位80后心理80后是現在社會的中堅力量,對于很多的80后來來說,自己心里上面的健康是值得關注的,對于很多80后來說,心理上面的勸告也很重要
-
生命中最難割舍的人是誰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會出現很多的人,這些人有一些是匆匆的過客,也有一些會永遠存在你的生活中,成為你最重要的人。看到這個標題
-
六個心理調節成功擺脫抑郁抑郁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面對抑郁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下面就來介紹6個可以調節自己心理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希望可以幫
-
十個心理動作讓日子更加開心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日子可以開心一點,但是想要自己的日子開心一點的話,有很多是需要注意的,有一些心理動作可以讓我們的日子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