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自殺觀
佛法作為古老的智慧宗教,旨在提升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鼓勵人們走向生命的解脫。因此,本文從佛法的角度,結(jié)合心理學(xué)的成果,對自殺做出一定的分析,希望為解決自殺問題提供一種獨特的思路。
一、自殺——生命無法承受的選擇
苦難的生命,痛苦的生活,這是生命的本然。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都曾遭受過種種打擊。有些人在苦難中提升了,而有些人卻在打擊中消沉了。近代心理學(xué)者非常注重自殺的主觀經(jīng)歷:相同的打擊可以在不同性格和不同人生觀的人身上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其自然結(jié)果通常都是情緒抑郁,對生活上的打擊存在悲觀失落的挫敗感,并出現(xiàn)以下三種看法和感受:
一、對于自己的看法:他們通常會感到自己很無能、沒有價值,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做都是失敗的。對于自己有如此負面的看法,便會傾向于不斷反復(fù)想著那個打擊,想著那不愉快的經(jīng)歷,導(dǎo)致自責(zé)、內(nèi)疚、自我貶低等。即使與他們談到彼等的成就,他們也會將其形容為不值一提的事情。
二、對于其他人的看法:有強烈抑郁和自殺傾向的人通常都會感到無助,覺得身邊的人不可能幫上忙,有一種“有心無力”的感覺。最讓他們感到失望的是,人們雖在非常努力地設(shè)法幫忙,但無論親友或?qū)I(yè)人士都無能為力。這遠比沒有人愿意幫助來得痛苦,于是他們更加沮喪,對自己和四周的事物都變得漠不關(guān)心,一副完全放棄的態(tài)度,令親友們更感挫敗無助。于是親友亦難免發(fā)出無能為力的感嘆,如此就更加強了他們無助的感覺。
三、對于將來的看法:當(dāng)他們認定自己不值一文、他人力不從心,必定會感到自己沒有將來,沒有希望。當(dāng)一個人如此沮喪絕望時,總會想到更壞的一方面。既然自己沒有希望,“明天”只會是更痛苦難過,只會帶給別人更多煩惱,因此他們便會越來越傾向于自殺是該行的路。
對于自殺者來說,面對不能解決的問題,面對似乎無法承受的痛苦,在心理上就會錯誤地認為自殺能使自己免除這份痛苦,認同那種“一死百了”的斷滅論。可是,現(xiàn)代科學(xué)的分析以及自殺未遂者的經(jīng)驗都告訴我們,自殺者不僅會給親人、朋友及社會帶來無法彌補的痛苦,自身也將經(jīng)受極端的痛苦。
自殺研究者已將自殺所經(jīng)受的痛苦進行過調(diào)查:采取溺死、自縊死、服毒等而自殺,自始至終,痛苦會清清楚楚地感受出來,痛苦景象都明明白白;而服麻醉劑、跳樓等,昏厥后復(fù)蘇,痛苦印象深刻,感受依然十分敏銳。同時,任何自殺者在將死時,意識轉(zhuǎn)為清楚,過去和現(xiàn)在的景象歷歷分明。不僅窒息而死是如此,其它一切的死也是如此。例如普通病死,也有“回光返照”的景象。但回光返照是外現(xiàn)的,而意識轉(zhuǎn)為清楚則是內(nèi)部自覺的,這種景象還在回光返照以后、生命斷絕之前。
因此,任何方式的自殺,遲早要感受到自殺的痛苦,而且了了分明,絕不是幻覺和假象。“感受到痛苦”和“臨死意識轉(zhuǎn)變得特別清楚”是“自殺而死”的共同特點。這是因為身心互相依持,且意識有獨立存在的活動能力。自殺以后,感覺能力并沒有馬上消失,雖因藥力或震動力破壞內(nèi)臟而失掉知覺,但也是暫時的。
平常我們用手捏著鼻子,或?qū)㈩^浸入水中已覺難過,哪比得上投水自殺、氣閉血阻的痛苦呢?刀傷了指頭、針刺到肉,便會有鉆心的疼痛,哪比得上身體被軋斷、五臟被子彈射穿的痛苦呢?足趾偶然踢到石頭的疼痛,又怎么比得上從高樓下墜粉身碎骨的痛苦呢?至于說到“腦部”碎裂就不覺痛苦,也是欺人之談,因為神經(jīng)愈靈敏的地方,所體驗的痛苦也愈強烈(如指尖等處),所以腦部感受的痛苦自然更厲害!由此可見,認為自殺能解決痛苦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依佛法的智慧看來,生命的運動是以“心”為中心。思想是“心”的作用,感覺是“心”,令人健康的是“心”,令人消沉的也是“心”,乃至一切行為造作,無不是以“心”為主宰。在心理學(xué)、靈魂學(xué)、催眠學(xué)的試驗中,所發(fā)現(xiàn)的奇異超人的境界,無一不是“心”的力量和作用。由此可知“心力”不可思議。西方著名學(xué)者密德所著《死的研究》一書中說:“心,不但是離腦而獨立,更以腦為工具,而產(chǎn)生種種作用。而且心的要素與物質(zhì)的要素,互生關(guān)系,而又互為影響。”德國著名哲學(xué)家叔本華也說:“死為物質(zhì)生命的最后,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因此,生命并不是“一死百了”,自殺更不能解決所有的痛苦。
二、利他舍身
大乘菩薩的利他精神是偉大的,能為眾生舍棄所有的一切。不僅布施財物,還要布施自己的“頭目腦髓”。佛陀在因地的種種布施行為,如“舍身飼虎”、“割肉喂鷹”,激勵著無數(shù)修行者舍身布施。這種利他舍身,完全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自殺。
中國自東晉末年后即曾流傳舍身之事跡,其初多為慈悲行而舍身命。及鳩摩羅什所譯《法華經(jīng)》盛行之后,仿效藥王菩薩行舍身供養(yǎng)者屢有其人!斗ㄈA經(jīng)·藥王菩薩本事品》云:“我雖以神力供養(yǎng)于佛,不如以身供養(yǎng)……以神通力愿,而自然(燃)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勤行大精進,舍所愛之身,供養(yǎng)于世尊,為求無上慧。”《高僧傳·亡身篇》便記載多位舍身者。僧富,精苦修習(xí)頭陀,常常仰慕修習(xí)藥王燒身供養(yǎng),便以布及香屑纏身,誦《法華經(jīng)》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點火燒身;劢B也是誦《藥王本事品》而自焚,且有種種神異感應(yīng)!陡呱畟·亡身篇》有十二人,《續(xù)高僧傳·遺身篇》有十四人,《宋高僧傳·遺身篇》有二十四人,可見這種燒身供養(yǎng)十分盛行。
其實,單純想以舍身求證果位,并不符合佛法之真精神。天臺宗的智者大師讀誦《法華經(jīng)》時,讀到經(jīng)中贊嘆藥王菩薩的燒身是“真精進是名法供養(yǎng)”,豁然悟道。對這種供養(yǎng)方式,他的認識是這樣的:“真法供養(yǎng)者,當(dāng)是內(nèi)運智觀,觀煩惱因果,皆用空慧蕩之,故言真法也。又觀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實相。誰燒誰燃,能供所供,皆不可得。故名真法也。”真法供養(yǎng)是以智火燒煩惱身,以空觀悟入能所不可得的實相,而不在于焚燒肉身。他這種解釋應(yīng)當(dāng)更符合大乘般若空觀的真義。
至于在必要時,舍卻一己身命而拯救無數(shù)眾生,才是值得尊敬的菩薩道之行持。如《高僧傳》中記載,曇林以身喂虎救助村人,法進割肉以濟饑民。而在“法難”時期,為維護自身信仰、護持正法而獻身,也是令人感動的。
三、超越生死
另外,中國禪宗的祖師們,已證得生死自在,能夠自由選擇死亡的方式。他們通過對佛法的真實了解和體證,勘破生死的陰霾,穿越時空的限隔,對生死都能坦然面對、無所畏懼。所以,死亡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無所謂的事。佛門中人對生命的超脫,是任何名人都難以媲美的。宋朝德普禪師的遺世,便十分灑脫。一天,他把徒弟都召來吩咐說:“我就要去了,不知死了你們?nèi)绾渭腊菸,也不知我有沒有空來吃,與其到時師徒懸念,不如趁現(xiàn)在還活著,大家先來祭拜一下吧!”弟子們雖覺得奇怪,卻也不敢有違師命,于是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祭拜一番。誰知道第二天一早,德普禪師真的去世了。這種先祭后死的方式雖很奇特,卻也不失幽默!
宋朝另一位性空禪師坐水而死的事,也很有傳奇性。當(dāng)時有賊人徐明叛亂,使生靈涂炭,殺伐甚慘,性空禪師十分不忍,明知在劫難逃,還是冒死往見徐明。他在吃飯時做了一首偈自祭:“劫數(shù)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何正好乘時,請便一刀兩段。”因此感化盜賊,解救了大眾的災(zāi)難。后來禪師年紀大了,當(dāng)眾宣布要坐在水盆中逐波而化。他坐在盆中,盆底留下一個洞,口中吹著橫笛,在悠揚的笛聲中隨波逐流而水化,成就一段佛門佳話。他留下一首詩:“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開壙。撒手便行,不妨快暢;誰是知音?船子和尚。”原來過去有位船子和尚也喜歡這種水葬方式,性空禪師因此又作了一首曲子來歌頌:“船子當(dāng)年返故鄉(xiāng),沒蹤跡處好商量;真風(fēng)遍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教坊。”性空禪師和船子和尚這種吹笛水葬的死法,不是很詩情畫意嗎?
很多禪師們離世的姿態(tài)皆千奇百怪:丹霞天然禪師策杖而死;隋朝惠祥法師手捧佛經(jīng)跪化;遇安禪師自入棺木三日猶能死而復(fù)活;唐朝良價禪師來去自如,要延長七日就延長七日而死;古靈神贊禪師向弟子說:“你們知不知道什么是‘無聲三昧’?”弟子們答不知道,神贊禪師把嘴巴緊緊一閉就死了。而龐蘊居士一家四口的死法亦各有千秋:先是女兒靈照搶先坐在父親的寶座上化逝,龐公只好臥著死。兒子在田里鋤地,一聽父親去世,就丟下鋤頭立化。龐夫人見他們個個都去了,也拔開石頭縫隙,隨口留下一偈而去:“坐臥立化未為奇,不及龐婆撒手當(dāng);雙手拔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
象這些禪師、居士在人生的最后時刻,輕松瀟灑,又幽默自由,是快活自在的,是詩情畫意的。他們以各種自如的姿態(tài)通過死亡:站著、坐著、躺臥、倒立、跪化、說偈而死……由于他們具有勘破生死的智慧和體證,才能這樣了無掛礙地撒手而去。這種生死自在的死亡,對于現(xiàn)代的自殺者來說,也具有警策的作用。
四、批判自殺——積極的命運觀
對于自殺者來說,往往都是遇到一些挫折,從而產(chǎn)生失望、挫敗的情緒,并久久無法排除,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其實,一切快樂與愁苦只不過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波浪,正像白天與黑夜不斷的輪替一樣?鞓放c愁苦,都會隨著時間消逝成為過去。不要拉住煩惱不放,因為我們還有明天。
生活中總是有解不開的結(jié)、斬不斷的麻,對付這些事情有兩種辦法:要么快刀斬亂麻解決掉,要么把它們拋得遠遠的,理也不要理,集中精力干自己應(yīng)該干的事情。為些許障礙而陷入痛苦之中,那才是浪費生命。
其實,生活永遠充滿希望,世界還是那么廣大,不要因為一小點不幸,擋住我們的視野。后退一步,風(fēng)平浪靜。世界除了那條倒霉的死路之外,仍然有許多光明平坦的大道。
有時,我們會把自己所有的不幸推到別人身上,從來不反省自己。其實,只有我們不把責(zé)任推往別人的頭上,才能真正面對現(xiàn)實。拿出自己的力量來,適應(yīng)環(huán)境,度過難關(guān)。只有當(dāng)我們每個人都能擔(dān)當(dāng)自己的責(zé)任,社會才更有希望;也唯有能挺身負責(zé),承擔(dān)苦難和錯誤的人,才有力量改善社會。雖然,許多困擾和負擔(dān)是來自外界不可抗拒力量,但更多時候,是由于自己內(nèi)心的貪欲和患得患失。如果祛除內(nèi)心的煩惱之源,至少是去掉一半令我們困擾的負擔(dān)。不要夸大我們的困難,不要低估生命的力量!
不要怪命運對我們不公,其實命運是一只“怪手”。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命運不好,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只“怪手”處處在和我們作對,只能痛苦、無奈。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是天下最不快樂的人。那么,別人比我們更快樂嗎?我們無法衡量別人的快樂指數(shù),或許有些人是比我們有著更豐厚的收入,更美滿的家庭和更光明的前程,但這些就可以代表他們的快樂嗎?如果快樂可以出售的話,也許很多人會因為它太昂貴而買不起,他們就會因此而不快樂嗎?當(dāng)我們知道別人比我們在某些方面更好的時候,我們以為他們就一定比我們更快樂,于是我們的快樂也打了折扣。我們往往讓別人充當(dāng)自己的生活參照系數(shù),它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我們的人生質(zhì)感和自我認知。
人一生的遭遇與快樂并無太大關(guān)聯(lián)。這個世上有些永恒的事物是超越我們的,我們的生存也有著更重大的意義。快樂全在于我們的感受,而現(xiàn)代社會的磨練卻使人最基本的感受變得模糊,所以快樂的獲得似乎越來越難。但只要帶著一顆感恩的心,積極樂觀地生活,快樂自然會時常眷顧。生活中有無數(shù)的快樂與美好,關(guān)鍵在于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挖掘。路邊美麗的小花,天上的藍天白云,空中翱翔的飛鷹,都可以讓我們?nèi)ジ惺艿缴拿利悺R活w感恩的心,一顆快樂的心,永遠是無價的。
-
自殺前均會出現(xiàn)異常行為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自殺的頻率也是越來越高了,很多年輕人或者是很多人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qū)е?
-
青春期的女孩子是不是容易發(fā)生自殘的行為呢?越來越多的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我們的世界的認知不同,或者是對于我們的身體其它方面原因引起的,都會有一些自殘的行為發(fā)生,那么
-
認識自殺行為的常識會有哪些呢心理毛病的出現(xiàn)也是很可怕的,而就是這樣一種病的出現(xiàn)是會影響人的健康,因此大家更是要積極的去了解出現(xiàn)自殺行為會照成哪些危害
-
心理剖析:他們產(chǎn)生自殺的念頭有太多的人會自殺。200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全球性醫(yī)學(xué)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其中約有三分之
-
五大心理疾病導(dǎo)致人們自殺選擇的年輕人遇到一些事情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有的就會輕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無法承受心理壓力而選擇自殺,這給家庭、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