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忽視心理病 自殺陰影籠罩美國伊戰老兵
5月27日,一些前駐伊美軍士兵在美國紐約街頭表演他們在伊拉克進行巡邏時的場景。當日,一些前駐伊美軍士兵在紐約街頭模擬表演他們在伊拉克時的抓捕和巡邏行動,以此來抗議伊拉克戰爭。新華社/路透
5月27日,一些前駐伊美軍士兵在美國紐約街頭表演他們在伊拉克進行抓捕時的場景。當日,一些前駐伊美軍士兵在紐約街頭模擬表演他們在伊拉克時的抓捕和巡邏行動,以此來抗議伊拉克戰爭。新華社/路透
28日是美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在人們為戰場上死去的美軍士兵默哀時,從戰場上活著回來的美軍士兵仍沒有擺脫死亡陰影。
美國海軍少校約翰·羅科2004年底從伊拉克戰場回國后,整整3個月無法走出心理陰影。他整日抑郁,孤僻,精神渙散,失眠,做噩夢,體重直線下降。最后,連他的兒子都無法接近他。
2005年2月一個晚上,羅科答應妻子去看醫生。但第二天早上,這名時年40歲的直升機駕駛員在加利福尼亞州彭德爾頓軍營內自殺身亡。根據先前安排,他本應在幾天后再赴伊拉克。
像羅科這樣的美軍士兵并非少數。美聯社28日報道,從伊拉克回國后,許多美軍士兵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由于軍方沒有給予這種心理疾病足夠重視和及時救助,不少美軍老兵選擇自殺。美國國防部因此遭到老兵家屬和民間組織指責。
“我活著,我有罪”
海軍少校羅科、陸軍后備役士兵喬舒亞·奧姆威格、陸軍上尉邁克爾·佩爾基、海軍士兵喬納森·舒爾茨和杰夫里·魯斯……自殺老兵的名字組成一份長長的名單。其中,奧姆威格的故事引起美國社會廣泛關注。
奧姆威格是美國陸軍艾奧瓦州后備役部隊士兵。20歲出頭的他身高1米8,他頭發烏黑、睫毛纖長,是典型的“鄰家男孩”。
2004年11月,奧姆威格結束在伊拉克11個月的戰地服役,回到美國。雖然回到國內,他卻無法走出戰爭帶來的心理陰影。2005年12月,奧姆威格在母親面前開槍自殺,年僅22歲。
奧姆威格的父親蘭迪說,兒子回家后精神憂郁,很少談伊拉克的事情。蘭迪認為,奧姆威格自殺是因為無法放松長期繃緊的戰時心理。他說:“這就好比在州際公路上以每小時105公里的速度行駛,接著突然換速為1檔。結果會怎樣?汽車能受得了嗎?”
從伊拉克回國后,23歲海軍下士克羅伊·理查德也有過自殺念頭。他說,無法承受失去戰友的痛苦,終日自責。“我整日抑郁,我甚至恨自己,”理查德說,“我有罪,我的許多朋友死在伊拉克,但我還活著。”
奧姆威格等人的癥狀顯示,他們患上嚴重心理疾病--“創傷后應激障礙”。這是困擾美軍士兵的老問題,無論是戰地軍人還是歸國士兵。
美國“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老兵”組織提供的數字顯示,在2006年,近4.5萬名曾在伊戰和阿富汗戰服爭服役的美軍士兵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同樣的數據顯示,按照軍方醫療標準,2006年有近7萬名老兵應該接受治療,但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曾求助于軍方醫療機構。
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報告,在2005年,18%從阿富汗回國的士兵和20%從伊拉克回國的士兵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嚴重的心理疾病讓許多老兵不堪重負。加利福尼亞州“全國老兵基金會”創始人弗洛伊德·沙德·邁沙德說,自己接到不少回國老兵的電話,每星期有2到3個來電老兵顯示出自殺傾向。邁沙德還說,洛杉磯“防止自殺中心”告訴自己,中心最近連續接到老兵求助電話,他們都受自殺傾向困擾。
美國民眾舉行大規模反對伊拉克戰爭示威游行活動。一名二戰老兵標語寫到:“我88歲,戰爭是個錯誤”。[資料]
“軍人不說心傷”
陸軍上尉邁克爾·佩爾基從伊拉克回來后,總感到焦慮、頭疼和疲憊。到俄克拉何馬州錫爾堡軍醫院看病時,佩爾基被告知,醫院人手不足,他需等上兩個月才能就診。
2004年11月,佩爾基不得不到一般民用醫院就診。他妻子說,醫生當時診斷,佩爾基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不過,醫生診斷來得太晚,一個星期后,佩爾基自殺身亡。
佩爾基的遭遇代表了伊戰老兵的尷尬處境。老兵組織和家屬批評軍方說,盡管普遍受“創傷后應激障礙”困擾,從戰場返回的老兵沒有得到足夠的醫療照顧,甚至被忽視。
在美國這已不是“新聞”。今年3月,華盛頓的沃爾特·里德陸軍醫院曝出護理傷兵不及時、不盡職的丑聞,這一丑聞把原美國陸軍部長弗朗西斯·哈維拉下馬。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報告顯示,下屬醫療機構普遍缺乏合格醫護員工,導致無法為回國士兵提供及時救助。
“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老兵”組織說,為到軍醫院就診,不少老兵要等上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許多人在等待中自殺身亡。
更讓美國老兵和老兵家屬不能接受的是,美國軍方甚至沒有統計,究竟有多少從戰場回國的老兵因患“創傷后應激障礙”自殺。“美國伊戰和阿戰老兵組織”創始人保羅·里克霍夫說:“現在根本無法追蹤回國老兵,沒有制度也沒有全國性登記。”
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發言人卡倫·費德勒接受這一指責,他說:“我們確實沒有這些數據。我曾讓人關注這一問題,但至今無人實施。”美國軍方統計只涵蓋戰地士兵。
老兵自殺傾向嚴重的另一問題是“諱疾忌醫”。鑒于心理疾病的復雜性和士兵的特殊身份,大多數患病老兵不愿就醫。他們認為,這“有損顏面”,可能影響服役前程。
羅科生前一直被看作年輕士兵的楷模。他的妻子說,羅科擔心,就醫會影響自己的形象和前程。她說:“我丈夫甚至認為,就醫意味著他的一切都結束了。”
奧姆威格的父親說,兒子生前也擔心,就醫會影響前程。“作為男人,尤其是出生入死的軍人,你很難公開說:‘我心里很受傷’,”邁沙德說。
“一切來得太晚”
美國軍方已經意識到,戰爭給回國老兵帶來創傷,并計劃制定一系列措施,改善對老兵的醫療保障。但照如今形勢看,五角大樓似乎有心無力。
美軍先前規定,只有剛從戰場上回國的士兵能接受軍方心理調查,以診斷是否患有心理障礙。不過,五角大樓今年擴大了老兵心理診療范圍,士兵回國3到6個月內仍將受到軍方關注。美國陸軍軍醫處代理處長蓋爾·波洛克:“我們正試著(為老兵)提供援助。”
波洛克說,今年1月起,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軍事基地啟動了一項措施,旨在緩解士兵“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相關癥狀。軍方計劃,在那里培訓大批初級心理治療醫師,為老兵診斷心理疾病。
同時,美國國會參議院正審議一項議案,要求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制定措施,為老兵提供心理醫療服務。這項議案以自殺士兵“喬舒亞·奧姆威格”命名,先前已在眾議院通過。
然而,由于深陷伊戰,美軍戰場上的醫療保障原已告急,更難騰出手來改善后方醫療保障。本月初,五角大樓作戰部隊警告說,軍隊醫療系統目前正超負荷運轉,難以保證戰地士兵就診需要。
民間老兵組織認為,軍方醫療保障短時間內難以大幅改善,加大社會關注力度才是有效途徑。
海軍下士理查德沒有得到軍方治療,但他幸運地得到一名越戰老兵的幫助,學會控制憤怒和焦慮情緒,從而打消了自殺念頭。如今,理查德是一名堅定的反戰人士。
“全國老兵基金會”創始人邁沙德設立了救助熱線,幫助回國的伊戰士兵解決生活和心理問題。洛杉磯“防止自殺中心”也聘請邁沙德培訓中心的工作人員,為老兵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不過,這些措施可能來得已經太晚。“我們的服務能及時覆蓋每一個人嗎?盡管我希望我們能如愿,但其實不可能,”波洛克說。
5月27日,一些前駐伊美軍士兵在美國紐約街頭表演他們在伊拉克進行抓捕時的場景。當日,一些前駐伊美軍士兵在紐約街頭模擬表演他們在伊拉克時的抓捕和巡邏行動,以此來抗議伊拉克戰爭。新華社/路透
28日是美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在人們為戰場上死去的美軍士兵默哀時,從戰場上活著回來的美軍士兵仍沒有擺脫死亡陰影。
美國海軍少校約翰·羅科2004年底從伊拉克戰場回國后,整整3個月無法走出心理陰影。他整日抑郁,孤僻,精神渙散,失眠,做噩夢,體重直線下降。最后,連他的兒子都無法接近他。
2005年2月一個晚上,羅科答應妻子去看醫生。但第二天早上,這名時年40歲的直升機駕駛員在加利福尼亞州彭德爾頓軍營內自殺身亡。根據先前安排,他本應在幾天后再赴伊拉克。
像羅科這樣的美軍士兵并非少數。美聯社28日報道,從伊拉克回國后,許多美軍士兵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由于軍方沒有給予這種心理疾病足夠重視和及時救助,不少美軍老兵選擇自殺。美國國防部因此遭到老兵家屬和民間組織指責。
“我活著,我有罪”
海軍少校羅科、陸軍后備役士兵喬舒亞·奧姆威格、陸軍上尉邁克爾·佩爾基、海軍士兵喬納森·舒爾茨和杰夫里·魯斯……自殺老兵的名字組成一份長長的名單。其中,奧姆威格的故事引起美國社會廣泛關注。
奧姆威格是美國陸軍艾奧瓦州后備役部隊士兵。20歲出頭的他身高1米8,他頭發烏黑、睫毛纖長,是典型的“鄰家男孩”。
2004年11月,奧姆威格結束在伊拉克11個月的戰地服役,回到美國。雖然回到國內,他卻無法走出戰爭帶來的心理陰影。2005年12月,奧姆威格在母親面前開槍自殺,年僅22歲。
奧姆威格的父親蘭迪說,兒子回家后精神憂郁,很少談伊拉克的事情。蘭迪認為,奧姆威格自殺是因為無法放松長期繃緊的戰時心理。他說:“這就好比在州際公路上以每小時105公里的速度行駛,接著突然換速為1檔。結果會怎樣?汽車能受得了嗎?”
從伊拉克回國后,23歲海軍下士克羅伊·理查德也有過自殺念頭。他說,無法承受失去戰友的痛苦,終日自責。“我整日抑郁,我甚至恨自己,”理查德說,“我有罪,我的許多朋友死在伊拉克,但我還活著。”
奧姆威格等人的癥狀顯示,他們患上嚴重心理疾病--“創傷后應激障礙”。這是困擾美軍士兵的老問題,無論是戰地軍人還是歸國士兵。
美國“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老兵”組織提供的數字顯示,在2006年,近4.5萬名曾在伊戰和阿富汗戰服爭服役的美軍士兵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同樣的數據顯示,按照軍方醫療標準,2006年有近7萬名老兵應該接受治療,但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曾求助于軍方醫療機構。
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報告,在2005年,18%從阿富汗回國的士兵和20%從伊拉克回國的士兵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嚴重的心理疾病讓許多老兵不堪重負。加利福尼亞州“全國老兵基金會”創始人弗洛伊德·沙德·邁沙德說,自己接到不少回國老兵的電話,每星期有2到3個來電老兵顯示出自殺傾向。邁沙德還說,洛杉磯“防止自殺中心”告訴自己,中心最近連續接到老兵求助電話,他們都受自殺傾向困擾。
美國民眾舉行大規模反對伊拉克戰爭示威游行活動。一名二戰老兵標語寫到:“我88歲,戰爭是個錯誤”。[資料]
“軍人不說心傷”
陸軍上尉邁克爾·佩爾基從伊拉克回來后,總感到焦慮、頭疼和疲憊。到俄克拉何馬州錫爾堡軍醫院看病時,佩爾基被告知,醫院人手不足,他需等上兩個月才能就診。
2004年11月,佩爾基不得不到一般民用醫院就診。他妻子說,醫生當時診斷,佩爾基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不過,醫生診斷來得太晚,一個星期后,佩爾基自殺身亡。
佩爾基的遭遇代表了伊戰老兵的尷尬處境。老兵組織和家屬批評軍方說,盡管普遍受“創傷后應激障礙”困擾,從戰場返回的老兵沒有得到足夠的醫療照顧,甚至被忽視。
在美國這已不是“新聞”。今年3月,華盛頓的沃爾特·里德陸軍醫院曝出護理傷兵不及時、不盡職的丑聞,這一丑聞把原美國陸軍部長弗朗西斯·哈維拉下馬。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報告顯示,下屬醫療機構普遍缺乏合格醫護員工,導致無法為回國士兵提供及時救助。
“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老兵”組織說,為到軍醫院就診,不少老兵要等上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許多人在等待中自殺身亡。
更讓美國老兵和老兵家屬不能接受的是,美國軍方甚至沒有統計,究竟有多少從戰場回國的老兵因患“創傷后應激障礙”自殺。“美國伊戰和阿戰老兵組織”創始人保羅·里克霍夫說:“現在根本無法追蹤回國老兵,沒有制度也沒有全國性登記。”
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發言人卡倫·費德勒接受這一指責,他說:“我們確實沒有這些數據。我曾讓人關注這一問題,但至今無人實施。”美國軍方統計只涵蓋戰地士兵。
老兵自殺傾向嚴重的另一問題是“諱疾忌醫”。鑒于心理疾病的復雜性和士兵的特殊身份,大多數患病老兵不愿就醫。他們認為,這“有損顏面”,可能影響服役前程。
羅科生前一直被看作年輕士兵的楷模。他的妻子說,羅科擔心,就醫會影響自己的形象和前程。她說:“我丈夫甚至認為,就醫意味著他的一切都結束了。”
奧姆威格的父親說,兒子生前也擔心,就醫會影響前程。“作為男人,尤其是出生入死的軍人,你很難公開說:‘我心里很受傷’,”邁沙德說。
“一切來得太晚”
美國軍方已經意識到,戰爭給回國老兵帶來創傷,并計劃制定一系列措施,改善對老兵的醫療保障。但照如今形勢看,五角大樓似乎有心無力。
美軍先前規定,只有剛從戰場上回國的士兵能接受軍方心理調查,以診斷是否患有心理障礙。不過,五角大樓今年擴大了老兵心理診療范圍,士兵回國3到6個月內仍將受到軍方關注。美國陸軍軍醫處代理處長蓋爾·波洛克:“我們正試著(為老兵)提供援助。”
波洛克說,今年1月起,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軍事基地啟動了一項措施,旨在緩解士兵“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相關癥狀。軍方計劃,在那里培訓大批初級心理治療醫師,為老兵診斷心理疾病。
同時,美國國會參議院正審議一項議案,要求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制定措施,為老兵提供心理醫療服務。這項議案以自殺士兵“喬舒亞·奧姆威格”命名,先前已在眾議院通過。
然而,由于深陷伊戰,美軍戰場上的醫療保障原已告急,更難騰出手來改善后方醫療保障。本月初,五角大樓作戰部隊警告說,軍隊醫療系統目前正超負荷運轉,難以保證戰地士兵就診需要。
民間老兵組織認為,軍方醫療保障短時間內難以大幅改善,加大社會關注力度才是有效途徑。
海軍下士理查德沒有得到軍方治療,但他幸運地得到一名越戰老兵的幫助,學會控制憤怒和焦慮情緒,從而打消了自殺念頭。如今,理查德是一名堅定的反戰人士。
“全國老兵基金會”創始人邁沙德設立了救助熱線,幫助回國的伊戰士兵解決生活和心理問題。洛杉磯“防止自殺中心”也聘請邁沙德培訓中心的工作人員,為老兵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不過,這些措施可能來得已經太晚。“我們的服務能及時覆蓋每一個人嗎?盡管我希望我們能如愿,但其實不可能,”波洛克說。
相關文章
-
自殺前均會出現異常行為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自殺的頻率也是越來越高了,很多年輕人或者是很多人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
-
青春期的女孩子是不是容易發生自殘的行為呢?越來越多的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我們的世界的認知不同,或者是對于我們的身體其它方面原因引起的,都會有一些自殘的行為發生,那么
-
認識自殺行為的常識會有哪些呢心理毛病的出現也是很可怕的,而就是這樣一種病的出現是會影響人的健康,因此大家更是要積極的去了解出現自殺行為會照成哪些危害
-
心理剖析:他們產生自殺的念頭有太多的人會自殺。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性醫學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其中約有三分之
-
五大心理疾病導致人們自殺選擇的年輕人遇到一些事情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有的就會輕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無法承受心理壓力而選擇自殺,這給家庭、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