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訴:教授家庭的優秀女生為何要輕生?
和很多青少年咨詢一樣,小靜(化名)自己沒有來到咨詢室,來訪者是她的媽媽龔女士,一位幼兒園老師。小靜現在休養在家,老人和媽媽輪流陪她,爸爸也很著急,但不知如何安慰女兒,于是媽媽想到了心理咨詢師。
和很多青少年咨詢一樣,小靜(化名)自己沒有來到咨詢室,來訪者是她的媽媽龔女士,一位幼兒園老師。她帶來了小靜的照片,秀氣甜美的女孩,穿著校服,胳膊上是“兩條杠”,坐在鋼琴前,微笑著沉浸在音樂中……這樣一個熱愛音樂的女孩,會有什么問題呢?
【情感故事】教授爸爸,從小鋪路成為優秀生
小靜雖然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但和很多同齡人相比,她的學習條件和成長環境都是最好的。因為她有個知名高校的教授爸爸,從示范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爸爸都為她早早地鋪平了道路。同時,每個階段總有業內名師為她指點學業,小靜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周圍人眼中,小靜簡直就是完美的天之驕女。
爸爸一直教育她,身為他的女兒,又有那么好的條件,一定要珍惜,不能辜負父母的期望。所以,小靜從記事起,就有了報恩的想法。
心無旁騖,成功是華山一條道
最好的報恩方式就是按照父母說的去做,努力做個好學生,將來考上名牌大學,而且這條路只準成功,不能失敗。小靜從來沒聽父母說起過,如果考不上怎么辦的問題。曾有一次,飯桌上聊起大學生選課的話題時,小靜問了一句:“要是我考不上某某大學怎么辦? ”
沒想到,這簡單平常的疑問竟令爸爸勃然大怒,他當場臉色一變,筷子“啪”地拍在桌子上,大聲質問小靜:“你是怎么讀書的?腦子里成天想什么?老想著考不上,就算能考上也變考不上了! ”一旁的媽媽也沒有料到丈夫會發那么大的火,就勸:“孩子也是有點擔心而已,又不是一定考不上。 ”
這句勸竟然引火上身,爸爸立刻把矛頭對準媽媽:“都是讓你慣的,我們家的小孩要是考不上名牌大學,叫我怎么出去見人? ”
一旁的小靜已經淚流滿面,心里有害怕、有無奈、有擔心、有不解,但卻沒有辦法。
乖小囡,為了父母放棄鋼琴
高中之前,小靜一直是父親炫耀的資本之一。小學時成績從不未低于前三名,初中時沒有跌出過前五名。不僅成績好,小靜還是班干部,由于爸爸和校長關系不錯,她總是能得到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作為學習委員的她常常代表學校參加作文競賽,也常常在公開場合代表學生發言,4歲開始彈鋼琴的小靜也會在學校文藝匯演上露一手。但這樣光鮮的小靜在學校里卻沒有什么朋友,一方面因為“有個好爸爸”的說法在同學中流傳,另一方面,和老師接觸多的她常常成為老師的“偵查耳目”。可是這些,父母并不知道,也并不在乎。
在小靜父親看來,一些都很順利。直到中考的意外失利,讓小靜差點進不了市重點。
因為壓力太大,小靜在中考考數學的前一天晚上失眠,最后吃了點感冒藥才睡,第二天頭昏昏沉沉,結果數學比平時考低了20多分,總分差兩分就跌出目標學校的分數線。中考結束后,小靜大病一場,內心充滿愧疚,覺得對不起父母。
因為這次失利,小靜答應不再繼續她唯一的娛樂愛好――彈琴。父母很早就告訴她,學鋼琴是為了能夠加分、開發智力、有一技之長、有利于就業,至于要成為專業的鋼琴演奏家,他們沒有家學淵源。此外,小靜考級的速度也不是很快,但在小靜的堅持下,也在她保證成績不會退步的許諾下,每兩周還是會去老師處練琴,平時也會在家彈。但中考的成績,讓她主動放棄了鋼琴,她表示要全心全意投入學習。對這個態度,爸爸表示很滿意。
留下遺書:爸媽,我對不起你們
高中三年,小靜更加刻苦,每天5點起床晨讀,放學一回來就進房間,也不和父母多說一句話,周末的白天和晚上都被補課和功課安排得滿滿的。
但是高中里,所有家長都鉚足了勁幫孩子尋名師、勤補課,小靜的條件優勢越來越不明顯,而她也覺得學習壓力一天比一天大,自己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幾次考試排名出來,小靜不僅沒有前進,反而倒退,這可急煞了全家人。開家庭會議、洗腦子、請老師分析原因……小靜的爸爸用盡了各種方法,但成績好像跟他作對一樣,就是原地徘徊。
原本就內向的小靜變得越來越沉默,走路也總是低著頭,三年里換了兩次眼鏡,度數升高,鏡片變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心疼她,總是買好吃的送來,但常常見不到小靜,因為她不是在補課,就是在去補課的路上。
高壓狀態下小靜發揮不利,從模擬考到最后的高考,終于還是和預定目標的高校擦肩而過。事情就在分數出來后的第二天發生了,小靜媽媽在整理房間的時候,從女兒的筆記本中發現了一張滴過淚水的紙,細讀之后,媽媽簡直魂飛魄散――“爸爸媽媽,我對不起你們,我已經盡力了……”這是女兒前一個晚上寫的遺書,她打算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告別后就跳樓自殺。媽媽立刻打電話給老人,果然小靜在外婆家,情緒反常地好,老人聽了小靜媽媽的話,嚇得立刻穩住小靜。
小靜現在休養在家,老人和媽媽輪流陪她,爸爸也很著急,但不知如何安慰女兒,于是媽媽想到了心理咨詢師。
【家庭DNA】
1、專制型父親忽略女兒感受
小靜的爸爸對自身有很高的期望,比較自戀,他從小為孩子鋪平了“成功”發展的道路,卻忽略了女兒的意志和感受。把培養女兒成才作為自己使命的爸爸相信 “保護孩子免受失敗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就像不讓孩子接觸危險品一樣,他總是教女兒如何獲得成功的方法,希望孩子一帆風順。
不知失敗為何物而成長起來的孩子,將來會怎么樣呢?也許受到一點點傷害便不敢重新開始;也許會成為只能按指示行動的機器人;也許害怕失敗不敢挑戰,埋沒了自己的種種可能性。
任何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能否克服,關鍵在于是否有人在背后支持他、他是否有類似的克服困難的成功經驗,以及他在生活中堅持不懈的渴望。從小靜身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爸爸的不滿(她感覺不到重要權威的支持)、自己的挫敗,同時在局限的沒有自我意志的生活中,也就沒有堅持自我渴望的實踐。
2、父母教育理念分歧大
父母在對小靜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差距,爸爸一心要女兒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媽媽雖然也希望女兒優秀,但更希望女兒能輕松快樂一些。
因爸爸在家里有著絕對權威,所以媽媽試圖減輕女兒壓力的做法,都被爸爸制止了,媽媽只能生活上照顧得更加貼心。但是,媽媽屈從于爸爸,是失去生活自我控制感的榜樣,更讓孩子失去生活的信心。
3、女兒努力為父母活著
因為愛父母,所以小靜聽話、努力,因為這是令父母開心的唯一方法。雖然,這樣的活法令小靜不開心。事實上,中國很多孩子尤其是優秀的孩子都過著和小靜一樣的生活――為父母活著。
高中的壓力很大,一開始小靜竭力做好,但是,因為看不到希望,她的信心慢慢地被磨損。當她發現自己不可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值時,她就覺得活著沒有意思,而且是帶著深深的自責和內疚,準備告別這個世界。
【心靈處方】把孩子培養成不怕失敗的人
在人際關系上遭遇一點挫折,就覺得受到傷害閉門不出;有的甚至發生攝食障礙、自傷行為、家庭暴力;有的踏上社會后遇到一點困難,就陷入抑郁狀態……過度保護的父母,已經培養出了一批抗挫折能力極低的孩子,這也是近年來中國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最近有本新書,家長們不妨看看,是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星一郎的 《把孩子培養成不怕失敗的人》。他指出,父母的責任,不是保護孩子免遭失敗,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對待失敗。
失敗了,自然會受到創傷。如果是很小的孩子,遇到不稱心的事,會感到傷心失望,但如果從小就被引導正確地體驗失敗,就能夠培養起應對問題的能力。所謂應對能力,是指為了擺脫困難找到各種方法,能夠自己決定怎么做,然后付諸行動。
星一郎認為,失敗可以說是一盞“黃燈”。看你如何對待,它可以變成紅燈,也可以變成綠燈。從沒有失敗經驗的孩子,即使是個“好孩子”,也只能成為一個照章辦事的人,只能按照指示行動,不會親身實踐,一旦遭遇困難情況便一籌莫展、走投無路。
為了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獲得成長,父母不應該否定孩子的失敗,而是應該加以承認,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不成功,好好考慮下一次怎樣能夠成功就行了。 ”
失敗是這樣一次寶貴的機會,它生動地告訴我們,“這種方法恐怕不行,也許還有別的方法”。從小靜的例子看,她的父母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還孩子自由意志,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在小靜遇到困難時,多鼓勵她克服,而不是指責她或者幫助他清除困難。
和很多青少年咨詢一樣,小靜(化名)自己沒有來到咨詢室,來訪者是她的媽媽龔女士,一位幼兒園老師。她帶來了小靜的照片,秀氣甜美的女孩,穿著校服,胳膊上是“兩條杠”,坐在鋼琴前,微笑著沉浸在音樂中……這樣一個熱愛音樂的女孩,會有什么問題呢?
【情感故事】教授爸爸,從小鋪路成為優秀生
小靜雖然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但和很多同齡人相比,她的學習條件和成長環境都是最好的。因為她有個知名高校的教授爸爸,從示范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爸爸都為她早早地鋪平了道路。同時,每個階段總有業內名師為她指點學業,小靜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周圍人眼中,小靜簡直就是完美的天之驕女。
爸爸一直教育她,身為他的女兒,又有那么好的條件,一定要珍惜,不能辜負父母的期望。所以,小靜從記事起,就有了報恩的想法。
心無旁騖,成功是華山一條道
最好的報恩方式就是按照父母說的去做,努力做個好學生,將來考上名牌大學,而且這條路只準成功,不能失敗。小靜從來沒聽父母說起過,如果考不上怎么辦的問題。曾有一次,飯桌上聊起大學生選課的話題時,小靜問了一句:“要是我考不上某某大學怎么辦? ”
沒想到,這簡單平常的疑問竟令爸爸勃然大怒,他當場臉色一變,筷子“啪”地拍在桌子上,大聲質問小靜:“你是怎么讀書的?腦子里成天想什么?老想著考不上,就算能考上也變考不上了! ”一旁的媽媽也沒有料到丈夫會發那么大的火,就勸:“孩子也是有點擔心而已,又不是一定考不上。 ”
這句勸竟然引火上身,爸爸立刻把矛頭對準媽媽:“都是讓你慣的,我們家的小孩要是考不上名牌大學,叫我怎么出去見人? ”
一旁的小靜已經淚流滿面,心里有害怕、有無奈、有擔心、有不解,但卻沒有辦法。
乖小囡,為了父母放棄鋼琴
高中之前,小靜一直是父親炫耀的資本之一。小學時成績從不未低于前三名,初中時沒有跌出過前五名。不僅成績好,小靜還是班干部,由于爸爸和校長關系不錯,她總是能得到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作為學習委員的她常常代表學校參加作文競賽,也常常在公開場合代表學生發言,4歲開始彈鋼琴的小靜也會在學校文藝匯演上露一手。但這樣光鮮的小靜在學校里卻沒有什么朋友,一方面因為“有個好爸爸”的說法在同學中流傳,另一方面,和老師接觸多的她常常成為老師的“偵查耳目”。可是這些,父母并不知道,也并不在乎。
在小靜父親看來,一些都很順利。直到中考的意外失利,讓小靜差點進不了市重點。
因為壓力太大,小靜在中考考數學的前一天晚上失眠,最后吃了點感冒藥才睡,第二天頭昏昏沉沉,結果數學比平時考低了20多分,總分差兩分就跌出目標學校的分數線。中考結束后,小靜大病一場,內心充滿愧疚,覺得對不起父母。
因為這次失利,小靜答應不再繼續她唯一的娛樂愛好――彈琴。父母很早就告訴她,學鋼琴是為了能夠加分、開發智力、有一技之長、有利于就業,至于要成為專業的鋼琴演奏家,他們沒有家學淵源。此外,小靜考級的速度也不是很快,但在小靜的堅持下,也在她保證成績不會退步的許諾下,每兩周還是會去老師處練琴,平時也會在家彈。但中考的成績,讓她主動放棄了鋼琴,她表示要全心全意投入學習。對這個態度,爸爸表示很滿意。
留下遺書:爸媽,我對不起你們
高中三年,小靜更加刻苦,每天5點起床晨讀,放學一回來就進房間,也不和父母多說一句話,周末的白天和晚上都被補課和功課安排得滿滿的。
但是高中里,所有家長都鉚足了勁幫孩子尋名師、勤補課,小靜的條件優勢越來越不明顯,而她也覺得學習壓力一天比一天大,自己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幾次考試排名出來,小靜不僅沒有前進,反而倒退,這可急煞了全家人。開家庭會議、洗腦子、請老師分析原因……小靜的爸爸用盡了各種方法,但成績好像跟他作對一樣,就是原地徘徊。
原本就內向的小靜變得越來越沉默,走路也總是低著頭,三年里換了兩次眼鏡,度數升高,鏡片變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心疼她,總是買好吃的送來,但常常見不到小靜,因為她不是在補課,就是在去補課的路上。
高壓狀態下小靜發揮不利,從模擬考到最后的高考,終于還是和預定目標的高校擦肩而過。事情就在分數出來后的第二天發生了,小靜媽媽在整理房間的時候,從女兒的筆記本中發現了一張滴過淚水的紙,細讀之后,媽媽簡直魂飛魄散――“爸爸媽媽,我對不起你們,我已經盡力了……”這是女兒前一個晚上寫的遺書,她打算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告別后就跳樓自殺。媽媽立刻打電話給老人,果然小靜在外婆家,情緒反常地好,老人聽了小靜媽媽的話,嚇得立刻穩住小靜。
小靜現在休養在家,老人和媽媽輪流陪她,爸爸也很著急,但不知如何安慰女兒,于是媽媽想到了心理咨詢師。
【家庭DNA】
1、專制型父親忽略女兒感受
小靜的爸爸對自身有很高的期望,比較自戀,他從小為孩子鋪平了“成功”發展的道路,卻忽略了女兒的意志和感受。把培養女兒成才作為自己使命的爸爸相信 “保護孩子免受失敗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就像不讓孩子接觸危險品一樣,他總是教女兒如何獲得成功的方法,希望孩子一帆風順。
不知失敗為何物而成長起來的孩子,將來會怎么樣呢?也許受到一點點傷害便不敢重新開始;也許會成為只能按指示行動的機器人;也許害怕失敗不敢挑戰,埋沒了自己的種種可能性。
任何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能否克服,關鍵在于是否有人在背后支持他、他是否有類似的克服困難的成功經驗,以及他在生活中堅持不懈的渴望。從小靜身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爸爸的不滿(她感覺不到重要權威的支持)、自己的挫敗,同時在局限的沒有自我意志的生活中,也就沒有堅持自我渴望的實踐。
2、父母教育理念分歧大
父母在對小靜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差距,爸爸一心要女兒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媽媽雖然也希望女兒優秀,但更希望女兒能輕松快樂一些。
因爸爸在家里有著絕對權威,所以媽媽試圖減輕女兒壓力的做法,都被爸爸制止了,媽媽只能生活上照顧得更加貼心。但是,媽媽屈從于爸爸,是失去生活自我控制感的榜樣,更讓孩子失去生活的信心。
3、女兒努力為父母活著
因為愛父母,所以小靜聽話、努力,因為這是令父母開心的唯一方法。雖然,這樣的活法令小靜不開心。事實上,中國很多孩子尤其是優秀的孩子都過著和小靜一樣的生活――為父母活著。
高中的壓力很大,一開始小靜竭力做好,但是,因為看不到希望,她的信心慢慢地被磨損。當她發現自己不可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值時,她就覺得活著沒有意思,而且是帶著深深的自責和內疚,準備告別這個世界。
【心靈處方】把孩子培養成不怕失敗的人
在人際關系上遭遇一點挫折,就覺得受到傷害閉門不出;有的甚至發生攝食障礙、自傷行為、家庭暴力;有的踏上社會后遇到一點困難,就陷入抑郁狀態……過度保護的父母,已經培養出了一批抗挫折能力極低的孩子,這也是近年來中國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最近有本新書,家長們不妨看看,是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星一郎的 《把孩子培養成不怕失敗的人》。他指出,父母的責任,不是保護孩子免遭失敗,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對待失敗。
失敗了,自然會受到創傷。如果是很小的孩子,遇到不稱心的事,會感到傷心失望,但如果從小就被引導正確地體驗失敗,就能夠培養起應對問題的能力。所謂應對能力,是指為了擺脫困難找到各種方法,能夠自己決定怎么做,然后付諸行動。
星一郎認為,失敗可以說是一盞“黃燈”。看你如何對待,它可以變成紅燈,也可以變成綠燈。從沒有失敗經驗的孩子,即使是個“好孩子”,也只能成為一個照章辦事的人,只能按照指示行動,不會親身實踐,一旦遭遇困難情況便一籌莫展、走投無路。
為了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獲得成長,父母不應該否定孩子的失敗,而是應該加以承認,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不成功,好好考慮下一次怎樣能夠成功就行了。 ”
失敗是這樣一次寶貴的機會,它生動地告訴我們,“這種方法恐怕不行,也許還有別的方法”。從小靜的例子看,她的父母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還孩子自由意志,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在小靜遇到困難時,多鼓勵她克服,而不是指責她或者幫助他清除困難。
相關文章
-
自殺前均會出現異常行為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自殺的頻率也是越來越高了,很多年輕人或者是很多人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
-
青春期的女孩子是不是容易發生自殘的行為呢?越來越多的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我們的世界的認知不同,或者是對于我們的身體其它方面原因引起的,都會有一些自殘的行為發生,那么
-
認識自殺行為的常識會有哪些呢心理毛病的出現也是很可怕的,而就是這樣一種病的出現是會影響人的健康,因此大家更是要積極的去了解出現自殺行為會照成哪些危害
-
心理剖析:他們產生自殺的念頭有太多的人會自殺。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性醫學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其中約有三分之
-
五大心理疾病導致人們自殺選擇的年輕人遇到一些事情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有的就會輕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無法承受心理壓力而選擇自殺,這給家庭、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