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自殺的行為
第一階段,自殺動機的形成。個別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打擊時,為逃避現實,將自殺作為尋求解脫的手段。例如,調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學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對大學生活難以適應,成績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無意義,便決定以自殺來尋求解脫。有個案例反映:自殺者借自殺作為對自己因做錯了事而產生的悔恨、懲罰,作為自罪自責心理的補償。如一位大學生在中學時,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進入大學后,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成績一直不好,自感對不起父母和鄉親,在強烈的自罪自責心理驅使下便采取了自殺行為。此外,有的把自殺作為報復手段,從而使有關的人感到內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學生的父母離異,對他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給該生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創傷。在學習上、生活上幾經挫折后,該生便萬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殺來報復其父母。
第二階段,心理矛盾沖突。自殺動機產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殺者陷入一種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之中,難以最終作出自殺決定。此時,自殺者會經常談論與自殺有關的話題,預言、暗示自殺,或以自殺來威脅別人,從而表現出直接或間接的自殺意圖。實際上,我們可以看作是自殺者發出的尋求幫助或引起別人注意的信號。此時,如能及時得到他人的關注,或在他人的幫助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殺者很可能會減輕或打消自殺的企圖。這也是自殺行為可以預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礎。但周圍的人往往認為常喊著要自殺的人其實不會自殺,因而不太關注欲自殺者發出的信號,以致痛失救助良機。
第三階段,自殺者平靜階段。自殺者似乎已從困擾中解脫出來,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情緒好轉,抑郁減輕,顯得平靜。這樣周圍的人真以為他的心理狀態好轉了,從而放松警惕。但這往往是自殺態度已經堅定不移的一種表現,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殺者心理狀態好轉的表現。因為發展到這個階段,自殺者認為自己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再為生與死的選擇而苦惱。因此他們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甚至表現出各方面的平靜。目的可能是為了擺脫旁人對其自殺行為的阻礙和干預。
大學生的自殺同樣也符合以上的心理過程。我們調查的個案中,有這樣一個案例:長沙某高校一名大學三年級學生李××,在中學時是班上的“尖子”,進了大學后,他總認為自己的成績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學時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獨立生活能力差,以致進大學后生活難以自理,身體狀況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療。這期間他的情緒極度低落、抑郁,甚至拒絕接受治療。他曾對護士和前來探望的同學談論過自殺的一些問題,并說過諸如“我沒什么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類的話。醫生、老師和同學并未對此加以足夠重視,只是安慰了他一番。后來一段時間,該生的心情逐漸好起來了,甚至還和前來探望的同學開玩笑。大家都以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來了。然而一天他趁周圍無人,悄悄溜出病房,在醫院后山的一棵樹上用一根粗麻繩結束了自己19歲的年輕生命。從這例自殺案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最初促成其自殺動機的原因有三個:成績不盡如人意,生活適應能力差以及身體患病。這三種因素同時或相繼出現在該同學身上,使他對生活產生了絕望感。之后他又試圖通過拒絕治療、談論自殺渴求得到他人的幫助,但這種嘗試又遭失敗,因而堅定了他自殺的決心,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的身心處在青年期;另一方面,腦力勞動是他們的主要活動方式,用腦的頻繁性和復雜性影響著他們心理的變化和發展。此外,他們的內心世界也相對較為復雜,他們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價值觀念等等,不同一般。這些特征使得大學生的自殺行為表現出與一般個體不同的規律性。因此,我們研究大學生的自殺問題,應當從大學生自殺的心理機制入手。
大學生自殺行為頻發給大學生自身也敲響了警鐘。個體的心理問題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大學生自身也應及時反省和清理自己的心理污垢,才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首先,加強個人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個體生命的價值所在是追求有尊嚴的生活。加強修養,完善自我人格,認識和理解生命的意義,領悟和把握生活的真諦,不斷形成對人生的正確看法。只有在正確的人生觀指導下,個體才能以平和、理性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成功與喜悅,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以開闊的胸襟、樂觀的態度迎接人生的挑戰,面對生活的磨難。
其次,學會自我控制,獨立把握和悅納自我。自我控制能力是個體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作為成長中的大學生應強化主體意識,學會獨立面對生活事件,獨立處理人生課題,主動地把握自我,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只有能夠把握自我的人,才能實現自我同一性的最大化,才能在人生的重大課題面前,保持一份平靜和淡然,才能避免成為心理發展道路上的迷途羔羊,而自由暢游于現實世界之中。
第三,建構適應個體發展的人際支持系統。個體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家庭和朋友。人是社會性動物,沒有人際支持的個體在社會上將是孤獨的。在現實中,每一個個體都應有意識地培養和建構自己的微觀支持系統,包括父母等家庭成員支持是第一層面,學校老師、同學以及親戚、朋友、同事等支持構成的人際環境。當出現負性生活事件時,在強大的壓力面前,大學生應積極求助家庭,求助老師,求助同學,尤其要善于求助社會專業咨詢機構,及時得到輔導和幫助。
大學生自殺問題給家庭、學校、社會及自身帶來的損失不可估量。自殺危機干預與預防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政府、社會、家庭等各種干預力量有機結合,形成合力,才有效果。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為處于危機邊緣的大學生提供及時而有效的幫助,教育和引導他們珍視生命,珍惜自我,珍愛生活,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
自殺前均會出現異常行為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自殺的頻率也是越來越高了,很多年輕人或者是很多人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
-
青春期的女孩子是不是容易發生自殘的行為呢?越來越多的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我們的世界的認知不同,或者是對于我們的身體其它方面原因引起的,都會有一些自殘的行為發生,那么
-
認識自殺行為的常識會有哪些呢心理毛病的出現也是很可怕的,而就是這樣一種病的出現是會影響人的健康,因此大家更是要積極的去了解出現自殺行為會照成哪些危害
-
心理剖析:他們產生自殺的念頭有太多的人會自殺。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性醫學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其中約有三分之
-
五大心理疾病導致人們自殺選擇的年輕人遇到一些事情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有的就會輕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無法承受心理壓力而選擇自殺,這給家庭、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