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青年網絡自殺創紀錄 原是患上憂郁癥
相關媒體報道,日本青年網絡相約自殺又創紀錄,據調察,有近半數人患憂郁癥,在網絡這個虛擬的自殺空間,人們不斷尋找刺激,沒想到這個死亡游戲延伸到了生活。
日本最新的“網絡自殺”案例,依然彌散著陰沉的氣息。
11月22日,兵庫縣農田道路上一小型車內發現3名男性死者,一名是該縣三田市大學三年級學生,21歲;一名是大阪府豐中市無職業者,23歲;一名是大阪市東淀川區無職業者,41歲。其中一名死者的家屬說,三人是通過自殺網站認識的。11月28日,東京一座公寓4名男性集體自殺,他們1個月前在網上相識,共商自殺計劃。11月29日,停在靜岡市口坂本防沙堤附近的轎車內發現4具尸體,兩男兩女,男性一名25歲,一名34歲,女性分別為20歲和 17歲——調查結果顯示,至少兩名女性是通過自殺網站相識的。
而回溯以往,這樣的事例更是舉不勝舉。
日本在發達國家中是“自殺大國”,2003年自殺人數為34427人,創歷史最高紀錄,平均每個自殺者都有16次以上的自殺未遂經歷。有專家估計,自殺未遂者是自殺者的20倍左右。而且,自殺者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集體自殺又往往與網絡有關。
匿名宣泄的內心獨白
日本人的普遍性格是總把痛苦藏在心里,一點小事想來想去不能釋懷,故有“曖昧的日本人”之謂。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不認識的人少搭話,對認識的人很客氣。“自殺”的話題更是禁忌,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工作單位,絕對不能說。
在因特網這個虛擬空間上,日本人不僅將其作為通訊聯絡手段,而且對禁忌話題不再“曖昧”,包括自殺。
網上可以匿名,不擔心家人朋友知道,把痛苦說給陌生人無需回報。網上可以看到很多自殺者的內心獨白,如一名女性留言:“我是40多歲的獨身女人,公司倒閉后,經熟人介紹在另一家公司上班,但有條件——給那家公司老板當性伴侶。當時急著找工作,考慮到自己年齡,工作不好找,答應了對方的條件。此后,一見面就遭非禮,如果拒絕就丟工作。目前已忍無可忍,一想到對方就感到莫名的恐怖,因此想自殺……”
其實,每個自殺者都有求生的欲望,自殺前有各種各樣的表現。他們希望能引起人們注意,但現實中的人們太匆忙、太冷漠。所以,自殺者感到非常孤獨。一名自殺未遂者的網上留言就說明了這一點:“我住在東京,是一名22歲的女孩,患憂郁癥多年,割過腕、上過吊、服過藥,自殺過多次都中途停止。現在有工作了,上班時常常露出手上傷疤,可沒有人問起傷疤的事。大家漠不關心……”
“自殺網站”,救人還是殺人?
可見,那名22歲女孩的求生欲望很強烈,她的種種行動就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得到理解,就會改變自殺的念頭。這樣的自殺者在網上和網友交流之后,反而很可能選擇堅強。
值得注意的是,相約自殺不能完全歸咎于“自殺網站”。這些“自殺網站”都是個人經營的,盡管“站長”本人多有自殺欲,但只是想和同病相憐者交流。實際上,的確有些自殺者在這種網站得到心靈的理解和慰藉之后,就不再自殺。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有相當多的“自殺網站”具有主觀的惡意,且影響惡劣,已不再是心靈溝通的媒介。比如,有“自殺網站”的首頁赫然寫著:“要自殺嗎?”其欄目包括:自殺前的最后一句話、老年自殺留言、中年自殺留言、少女自殺留言等,讓人感到陰森恐怖。鐵心自殺者在此相互交流,很容易結成自殺伙伴。前不久,一名34歲女性經營的“自殺網站”導致7人自殺。
日本警方稱,如果有證據證明某網站影響惡劣,主管部門將予取締。結果上述那位女性的網站就被警方關閉。但問題是,“自殺網站”太多了,很難加以區分限制。
-
自殺前均會出現異常行為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自殺的頻率也是越來越高了,很多年輕人或者是很多人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
-
青春期的女孩子是不是容易發生自殘的行為呢?越來越多的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我們的世界的認知不同,或者是對于我們的身體其它方面原因引起的,都會有一些自殘的行為發生,那么
-
認識自殺行為的常識會有哪些呢心理毛病的出現也是很可怕的,而就是這樣一種病的出現是會影響人的健康,因此大家更是要積極的去了解出現自殺行為會照成哪些危害
-
心理剖析:他們產生自殺的念頭有太多的人會自殺。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性醫學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其中約有三分之
-
五大心理疾病導致人們自殺選擇的年輕人遇到一些事情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有的就會輕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無法承受心理壓力而選擇自殺,這給家庭、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