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出現自殺行為的人
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傾向于什么事情的人,都會有共通的一些特點。比如犯罪者有相同的特質,自殺的人也有著相同的特質。哪些人更容易走上自殺這條不歸路呢?我們來看一下。
對于自殺最重要的就是預防,但是想要有效預防,首先就要知道哪些人更容易產生自殺念頭。
容易出現自殺的人
(一)家長有自殺傾向
頗多自殺者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有自殺的意念或行為。例如:自殺者的母親因婚姻破裂,常鬧著要自殺。故此,這些年輕人的自殺,亦只是將家庭內的潛在自殺意念,具體表現出來而已。
(二)暴力傾向的父母
很多青少年自殺者是來自有暴力傾向的家庭,其父母教養子女模式較苛刻,常用暴力的管教方法,兒女幼時常受虐待。
(三)家庭的危機
自殺者的家庭出現危機,這危機雖然不以自殺者為中心,卻會影響全家。例如:兄弟姊妹中有人患病,令父母全神貫注病者身上,因而減少對自殺者的責任及關懷。
(四)抑制情緒
大部分企圖自殺者因危機的出現而變得抑制,但亦有情緒顯得甚為激動或敵對的時候。在自殺前,他們對現況一般都感到無助,對危機的解決認為無望。
(五)侵犯或沖突
自殺者感到被侵犯或有一個無法解決的沖突。例如:自殺者成績平凡,但家長堅持要老師安排轉讀名校;自殺者雖然極喜歡就讀原校,但轉校的決定無法改變。
(六)外控個性
學者曾對一百個自殺及非自殺兒童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自殺性兒童除了對將來沒有期望外,他們的外控個性亦是顯著高於非自殺兒童。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相信一切事物成敗都是受外在力量(如:家人、師長、運氣)所控制,所以他們便不會設法去克服面對的困難。
(七)低幻想力
運用羅夏(Rorschach)墨跡測驗,學者發現住院的自殺及非自殺兒童在幻想力方面有顯著不同。曾自殺的兒童對將會發生的事情較少想像,他們的傾 向是行動多於想像。對一般兒童,幻想除了能產生一些激動的行為外,亦可讓他們將預想情境在腦中加以學習;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則多缺乏此種適應機制。
(八)解決困難能力較弱
很多研究顯示自殺者解決問題的能力頗弱,甚至較其他精神病人更差。這現象在幼童、青少年及成人中均有發現。相對於正常組別,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在面對困難時,不但未能思考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且對他人的建議,卻諸多挑剔及不滿。
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在處理問題時一成不變,缺彈性,較傾向孤立自己,或以藥物及毒品麻醉逃避。
(九)沖動個性
絕大部分青少年自殺均屬於一時魯莽的行為。學者認為青少年企圖自殺者的個性多屬十分沖動,他們自制力甚低,其自殺多未經慎密考慮而決定。這種個性可能受家庭內處理沖突的方法所影響。
(十)學業欠佳
自殺者很多因家庭及情緒等問題而無心學習,就業情況也甚差,而且有頗多濫用藥物或毒品者。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學業成績欠佳或失業與自殺并無直接因果 關系。學童的學業成績或就業情況,只是反映學童的個人性格、成長狀況及家庭成員的親密和互相支持程度。若家庭內關系欠佳及個人性格成長受阻,學童的學習或 以后的就業也自然出現問題,最后亦可能因某一次較嚴重危機的出現而導致自殺。
(十一)過往自殺紀錄
各國的研究指出曾經自殺未遂的人,再次自殺的機會相當高,香港亦有類似的發現,1981年香港的一項調查顯示,百分之二十自殺者曾經有過自殺的紀錄,其中更有百分之三十五是用同一方法自盡的。
這是一種人群我們需要格外關注。尤其是他們遇到挫折之后,總會有意無意想到逃避,而逃避帶來的最大危害就是讓當事人選擇離開這個讓他們憂愁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要重視起來。
-
自殺前均會出現異常行為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自殺的頻率也是越來越高了,很多年輕人或者是很多人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
-
青春期的女孩子是不是容易發生自殘的行為呢?越來越多的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我們的世界的認知不同,或者是對于我們的身體其它方面原因引起的,都會有一些自殘的行為發生,那么
-
認識自殺行為的常識會有哪些呢心理毛病的出現也是很可怕的,而就是這樣一種病的出現是會影響人的健康,因此大家更是要積極的去了解出現自殺行為會照成哪些危害
-
心理剖析:他們產生自殺的念頭有太多的人會自殺。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性醫學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其中約有三分之
-
五大心理疾病導致人們自殺選擇的年輕人遇到一些事情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有的就會輕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無法承受心理壓力而選擇自殺,這給家庭、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