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傷害是一種易忽視的“心理病”
現代生活,社會壓力極大,人們很多時候會有一些自我傷害的行為。大部分人會認為這是因為受到了刺激或無法承受的壓力導致的,或者因為某些事想不開而產生了自殺等行為。事實上,自我傷害,例如自殺、自虐等行為,都應該被看做是一種“心理病”,是需要治療的。
發病機制
1、個人心理特征:許多研究或心理評估表明,相對一般人群,一些傷害者成熟應對能力低、抑郁程度高、情緒不穩定性或憤怒特質高、較高的沖動性、自我愉悅或滿意度低等。
2、社會、家庭與環境因素:傷害者社會支持不良,無論是客觀支持條件還是主觀支持感受低,支持利用度差,家庭環境不良等。
3、其他因素:生活方式影響,如過度飲酒或物質濫用。精神心理疾病或軀體疾病或出現重大生活事件都對自我傷害的發生、發展帶來影響。
流行病學特點
國內自殺死亡率較高,數年來處于1.5-2.5/萬每年。國內缺乏嚴謹的自殺行為監測,據估計每年因口服農藥、醫療藥品、高樓墜落等自我傷害到醫院就診高達200至500萬,為自殺死亡的10倍以上。研究表明自殺未遂者中有精神心理障礙的占30%左右,而在自殺死亡的人群中則高達60%以上,國外有些研究甚至在90%以上而先前有自我傷害史的自殺未遂者后續6年內再次出現自殺達20%以上。傷害人群有關傷害特點方面的研究很多很多,了解這些有助于開展服務工作。
臨床表現診斷
1.各種各樣的傷害行為,無論傷害的目的是追求死亡還是其他目的。
2.有結束生命動機的傷害行為,既自殺行為包括自殺未遂或死亡。傷害行為并非孤立的發生,常伴有抑郁、失眠、無望等精神心理問題或軀體疾病,這些問題常影響傷害行為的發生、發展。
治療與預防
自我傷害行為包括自殺未遂是一種“心理病”,通過醫療干預是可以治愈或降低未來風險的。治療主要包括心理干預來改變或提升當事人的生活與生存欲,擺脫無望感。眾多研究與服務經驗表明,通過治療能有效提升當事人的精神心理活動水平,有效降低再次傷害風險。由于傷害當事人多伴有情緒、情感困擾或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因此針對傷害行為本身干預外,處理影響傷害行為發生、發展的心理或軀體問題或疾病也是必要的。
自我傷害行為包括自殺行為是能夠預防的。加強精神心理健康教育、關愛生命、尊重生命等良好氛圍的日益強化,隨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安全設施的不斷改善都為降低傷害風險起到積極作用,是初級預防的重要內容與保證。地鐵安全門、高樓大廈與外界相連的窗、道等人性化設計、農藥高度使用地區的藥品合理管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二級預防則是降低那些有可能導致傷害或自殺行為出現的種種因素或條件,如治療精神心理障礙者、關注患嚴重軀體疾病,喪失功能者以及遭遇重大創傷、生活事件的人。善于發現可能的傷害線索,做好疏導工作是二級預防的關鍵。最重要的是高風險人群的心理干預與服務,既要針對已經發生傷害行為的人、自殺未遂者實施服務,開展三級預防,從而有效降低再次傷害風險。
-
自殺前均會出現異常行為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自殺的頻率也是越來越高了,很多年輕人或者是很多人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
-
青春期的女孩子是不是容易發生自殘的行為呢?越來越多的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我們的世界的認知不同,或者是對于我們的身體其它方面原因引起的,都會有一些自殘的行為發生,那么
-
認識自殺行為的常識會有哪些呢心理毛病的出現也是很可怕的,而就是這樣一種病的出現是會影響人的健康,因此大家更是要積極的去了解出現自殺行為會照成哪些危害
-
心理剖析:他們產生自殺的念頭有太多的人會自殺。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性醫學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其中約有三分之
-
五大心理疾病導致人們自殺選擇的年輕人遇到一些事情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有的就會輕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無法承受心理壓力而選擇自殺,這給家庭、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