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六十年,我們越吃越好!
自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到現在,我們國家成立已經快60年了。在這60年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的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發展、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日新月異的劇變。而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我感受最深的是六十年來,關于“吃”的變化。
六十年前,與爺爺成家多年的奶奶準備單立門戶,自己找人做一間房子。說是做房子,其實也就是搭起一間土坯墻的草頂房。那時,對于奶奶來說,那是無比重大的一件事。奶奶到集上割回來一斤肉,竟一直吃到那間草頂房做好。奶奶精打細算地把肉用咸菜炒起來吃,一大面盆咸菜里只有幾片肉,只有做活的木匠等人才能吃肉。吃肉也講規矩,中午不能吃,只有晚上才能把咸菜端出來放在菜桌上。奶奶告訴我說,那種肉香味讓年幼的大伯垂涎欲滴,常常等到大人到前邊做事去了,偷偷溜進廚房,夾點咸菜吃。聰明的他只敢從邊上夾,夾好了用筷子推一推,把夾過的地方再推平,一定要看上去像沒吃過一樣。奶奶有時發現了,也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裝作不知道。
生于解放那年的爸爸在一旁聽到意味深長地說:“以前的日子真叫一個苦啊。我那時候到五里開外的學堂上學,看到別人帶去的面疙瘩或者紅薯稀飯,都會饞得我直滴口水,我們那時候家里人口多,每天基本是空著肚子上學或者喝稀得見底的粥。”
爸爸還告訴我,到1959年開始吃大食堂時,由于干部虛報,要成績,我們村底子薄,以前我們的習慣是早晚吃稀飯,中午吃干飯;搞食堂后變成“兩干一稀”,即早吃稀飯,中午、晚上吃干飯。沒多久,變成了前面緊吃,后面吃緊。后來食堂解散,家里的經濟出現嚴重的困難。
1965年夏天的一個早晨,已經讀高中的爸爸放假回家,為節省路費,帶上幾件衣服和書本,毅然步行回家。漢口到沌口雖然不是很遠,也有六七十公里,憑兩條腿走路,更是漫長。從早晨走到晚上,渴了喝點河水,餓了只有硬扛著。作為一個小知識分子,爸爸不好意思向人家乞食,在走過一個村落,向路邊的村民討水喝時,村里有個老大媽看他餓得難過,憐憫地給爸爸盛了一碗稀飯給父親喝,讓爸爸至今想起來都感激萬分。
生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我,小時候的伙食比起父輩們已經好得多了,但在未分田到戶時,也吃過一些窩窩頭的。母親是個很會過日子的人,打我記事的時候,最艱難的日子則是吃著玉米和著白面的窩窩頭。那時鍋里分了兩種干糧:黃黃的窩窩和煮得稀稀的飯。吃飯的時候,我盡量揀窩窩吃,卻覺得稀飯對我有更大的誘惑。有一段時間,家里桌上老放著蒸熟的紅蓍,剛開始吃還覺得好吃,但吃久了,就讓我覺得反味。那時候,奶奶會故意拿她的飯和我的紅薯換著吃,她是心疼我,想讓我解解饞。
后來條件越來越好,餐桌上的食物也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漸漸地雞鴨魚肉對普通百姓家庭來說,已是飯桌上常見的菜肴了。以往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和窩頭如今已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了。家家戶戶起碼一個月下一次館子。人人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而孩子們最愛的居然是外來的快餐食品“KFC”和麥當勞。
現在,偶爾地吃一塊紅薯和吃一次窩窩頭,竟然變成了一種奢侈。只要回到娘家,我都會要媽媽蒸一點窩頭給我解解饞。女兒也喜歡,每次蒸熟,她就會邊吃邊對我說:“媽媽,原來你們小時候可以天天吃這么好吃的東西呀?還說受苦呢,誰信!”我們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我戲謔女兒是晉惠帝的徒弟,也順便給她講了“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六十年來關于“吃”的變化,想起來便會讓感嘆萬分。餐桌上的變化,為我們開啟了美好明天的大門。現在人們不但吃飽,而且還吃好。吃,已經不單單是生活的溫飽,漸漸變成了一門藝術,一門文化。隨著我們偉大的祖國國力越來越強大,我們的飲食必將更為豐富多彩,譜寫出更多更動人的回憶!
六十年前,與爺爺成家多年的奶奶準備單立門戶,自己找人做一間房子。說是做房子,其實也就是搭起一間土坯墻的草頂房。那時,對于奶奶來說,那是無比重大的一件事。奶奶到集上割回來一斤肉,竟一直吃到那間草頂房做好。奶奶精打細算地把肉用咸菜炒起來吃,一大面盆咸菜里只有幾片肉,只有做活的木匠等人才能吃肉。吃肉也講規矩,中午不能吃,只有晚上才能把咸菜端出來放在菜桌上。奶奶告訴我說,那種肉香味讓年幼的大伯垂涎欲滴,常常等到大人到前邊做事去了,偷偷溜進廚房,夾點咸菜吃。聰明的他只敢從邊上夾,夾好了用筷子推一推,把夾過的地方再推平,一定要看上去像沒吃過一樣。奶奶有時發現了,也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裝作不知道。
生于解放那年的爸爸在一旁聽到意味深長地說:“以前的日子真叫一個苦啊。我那時候到五里開外的學堂上學,看到別人帶去的面疙瘩或者紅薯稀飯,都會饞得我直滴口水,我們那時候家里人口多,每天基本是空著肚子上學或者喝稀得見底的粥。”
爸爸還告訴我,到1959年開始吃大食堂時,由于干部虛報,要成績,我們村底子薄,以前我們的習慣是早晚吃稀飯,中午吃干飯;搞食堂后變成“兩干一稀”,即早吃稀飯,中午、晚上吃干飯。沒多久,變成了前面緊吃,后面吃緊。后來食堂解散,家里的經濟出現嚴重的困難。
1965年夏天的一個早晨,已經讀高中的爸爸放假回家,為節省路費,帶上幾件衣服和書本,毅然步行回家。漢口到沌口雖然不是很遠,也有六七十公里,憑兩條腿走路,更是漫長。從早晨走到晚上,渴了喝點河水,餓了只有硬扛著。作為一個小知識分子,爸爸不好意思向人家乞食,在走過一個村落,向路邊的村民討水喝時,村里有個老大媽看他餓得難過,憐憫地給爸爸盛了一碗稀飯給父親喝,讓爸爸至今想起來都感激萬分。
生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我,小時候的伙食比起父輩們已經好得多了,但在未分田到戶時,也吃過一些窩窩頭的。母親是個很會過日子的人,打我記事的時候,最艱難的日子則是吃著玉米和著白面的窩窩頭。那時鍋里分了兩種干糧:黃黃的窩窩和煮得稀稀的飯。吃飯的時候,我盡量揀窩窩吃,卻覺得稀飯對我有更大的誘惑。有一段時間,家里桌上老放著蒸熟的紅蓍,剛開始吃還覺得好吃,但吃久了,就讓我覺得反味。那時候,奶奶會故意拿她的飯和我的紅薯換著吃,她是心疼我,想讓我解解饞。
后來條件越來越好,餐桌上的食物也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漸漸地雞鴨魚肉對普通百姓家庭來說,已是飯桌上常見的菜肴了。以往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和窩頭如今已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了。家家戶戶起碼一個月下一次館子。人人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而孩子們最愛的居然是外來的快餐食品“KFC”和麥當勞。
現在,偶爾地吃一塊紅薯和吃一次窩窩頭,竟然變成了一種奢侈。只要回到娘家,我都會要媽媽蒸一點窩頭給我解解饞。女兒也喜歡,每次蒸熟,她就會邊吃邊對我說:“媽媽,原來你們小時候可以天天吃這么好吃的東西呀?還說受苦呢,誰信!”我們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我戲謔女兒是晉惠帝的徒弟,也順便給她講了“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六十年來關于“吃”的變化,想起來便會讓感嘆萬分。餐桌上的變化,為我們開啟了美好明天的大門。現在人們不但吃飽,而且還吃好。吃,已經不單單是生活的溫飽,漸漸變成了一門藝術,一門文化。隨著我們偉大的祖國國力越來越強大,我們的飲食必將更為豐富多彩,譜寫出更多更動人的回憶!
相關文章
-
經期排污血有禁忌 吃對食物更輕松有很多的人們在月經期間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排除自己的武學,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的,那么對于一些飲食來說食物也會變
-
做湯圓的4大健康做法每到正月十五,可能大家都特別喜歡吃湯圓,但是在店里買的湯圓也沒有自己做的比較好吃,所以現在就為大家做四個健康做湯圓的一些
-
肥腸面的做法有哪些步驟面食是我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很多人都喜歡吃肥腸面,實際上肥腸面做起來并不麻煩,肥腸面作為一種面食,是川菜里面常見的一
-
營養食譜推薦:香菇燜海參香菇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菌類食物,海參更有海底人參之稱,這兩種食物搭配在一起更是能夠互補不足,為營養加分,但是怎么做才更好吃
-
陜西好味道——岐山哨子面去了陜西如果不吃吃當地的面食,那就不要說你去過陜西了,而在陜西的面食中有一道岐山臊子面,更是非吃不可的美食,當然,想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