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豬肉如何百變成精
豬的各個部位都可以入饌成菜,有的菜肴經過廚師、美食家的不斷改良,便流傳至今,成為了歷史名菜、精品菜。在中國各大菜系中,又有哪些豬肉精品菜能代表各派的風味?
湘派 紅燒肉
紅燒肉因深得毛主席鐘愛而名聲大噪,流傳至今,已成為湘菜中獨樹一幟的主打產品。在當時的年代乃至20世紀70年代,紅燒肉是上等菜。毛主席認為,紅燒肉可以大量補充能量,使人精力充沛。據歷史記載,毛主席在指揮三大戰役時,對警衛員李銀橋說:“你只要每隔3天給我吃一頓紅燒肉,我就有精力打敗敵人。”
粵派 白云豬手
廣州人吃得刁,連豬肉類名菜也不像其他派系那樣以豬肉為主打,而是別人視為下腳料的豬手。廣州幾乎每個酒樓都有白云豬手這道菜,相傳這道菜還有一段故事。
傳說古時候,白云山有座寺廟,寺廟后有一股清泉,那泉水甘甜,長流不息。寺廟有個小和尚,調皮又饞嘴,從小喜歡吃豬肉。有一天,他趁師父外出,偷偷到集市買了些最便宜的豬手,正準備下鍋煮食,突然,師父回來,小和尚慌忙將豬手扔到寺廟后的清泉坑里。過了幾天,總算盼到師父又外出了,他趕緊到山泉將那些豬手撈上來,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豬手不但沒有腐臭,而且更白凈。
小和尚將豬手放在鍋里,再添些糖和白醋一起煲。熟后拿來一嘗,這些豬手皮爽脆,不肥不膩,酸甜開胃可口。小和尚又驚又喜,吃后他不但自己開了葷,引得其他和尚也破了戒齋。后來,白云豬手傳到民間,人們如法炮制。
川派 回鍋肉
回鍋肉是四川民間別具風味的傳統菜肴,也稱熬鍋肉、會鍋肉,咸鮮回甜,鮮香微辣,肉肥而不膩,久居外鄉的四川人,回川探親訪友,首先想到要吃的就是回鍋肉。
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
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后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為久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久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浙派 東坡肉
傳說在宋元佑年間,蘇東坡任職杭州,發動民工疏浚西湖,大功告成,西湖多了一座長堤,既為百姓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百姓為了感謝他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就給他送豬肉,送黃酒。蘇東坡覺得西湖是民工疏浚的,即命廚師按照他特有的燒肉經驗“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方法,烹制成佳肴慰勞民工。由于送來的肉燒法獨特,酥而不爛,油而不膩,味美異常,故“東坡肉”一時傳為佳話,成為美食。
魯派 九轉大腸
色澤紅潤軟嫩的九轉大腸是光緒年間濟南府九華樓所創。店主杜某所請司廚者皆為高手,特別是“紅燒大腸”(九轉大腸前身)做法別具一格,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適口鮮香。相傳有一次杜老板請客,客人們品嘗此菜后贊不絕口。一客人說:“道家善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食此佳肴,可與仙丹媲美,就叫‘九轉大腸’吧。”從此,“九轉大腸”聞名遐邇。
-
經期排污血有禁忌 吃對食物更輕松有很多的人們在月經期間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排除自己的武學,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的,那么對于一些飲食來說食物也會變
-
做湯圓的4大健康做法每到正月十五,可能大家都特別喜歡吃湯圓,但是在店里買的湯圓也沒有自己做的比較好吃,所以現在就為大家做四個健康做湯圓的一些
-
肥腸面的做法有哪些步驟面食是我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很多人都喜歡吃肥腸面,實際上肥腸面做起來并不麻煩,肥腸面作為一種面食,是川菜里面常見的一
-
營養食譜推薦:香菇燜海參香菇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菌類食物,海參更有海底人參之稱,這兩種食物搭配在一起更是能夠互補不足,為營養加分,但是怎么做才更好吃
-
陜西好味道——岐山哨子面去了陜西如果不吃吃當地的面食,那就不要說你去過陜西了,而在陜西的面食中有一道岐山臊子面,更是非吃不可的美食,當然,想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