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小兒哮喘 用中醫方法
哮喘發作期用藥
艾油丸
能直接松弛支氣管平滑肌,還有抗過敏、止咳、祛痰作用,對心臟無興奮作用。用法:口服1粒,一日3次,小兒減半。副作用有口干、惡心、頭昏,一般不需處理,可自行消失。
椒目制劑
具有祛痰平喘作用。椒目油丸每粒0.2克,兒童每次3粒,一日3次。個別患者服藥后有頭昏、惡心、口干,但反應輕,不影響繼續用藥。
金葉青蘭
有較好的支氣管解痙作用,且可鎮咳、祛痰。用法:2毫升肌注,一日1次。副作用有口干,注射部位有癢痛感,宜作深部肌肉注射。
七葉蓮
有平喘作用,用藥10~15分鐘起效,維持3~6小時。用法:2毫升(每毫升含生藥1克)肌注,一日2次。
哮喘緩解期治療
黃芪
黃芪注射液1毫升分別注射雙側足三里穴,隔日一次,每療程5次。10天后再行一療程,一般2~3療程。
紫河車蛤蚧丸
將紫河車粉60克、蛤蚧粉45克,制成蜜丸,每次服5克,6歲以下小兒減半,一日2次。
冬蟲夏草
將冬蟲夏草研粉,每次服1克,一日2次。
喘可治
主要由巴戟天及仙靈脾組成。用法:第一月2毫升肌注,隔日一次,第二、三月改為每周2次,三月為一療程。有陰虛內熱者慎用。
針灸及其他療法
針灸
可改善肺功能并即刻緩解支氣管痙攣,降低氣道阻力,調節和增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從而減少哮喘發作。
體針
主穴取肺俞、定喘(雙側)。實喘加尺澤、合谷(雙側);虛喘加膏盲、足三里(雙側)。發作期每日1次,喘平時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頭針
取額旁一線,定位于額中線外兩旁,直對目內眥,發際上下各0.5寸,即自眉沖穴沿經向下,針1寸。屬足太陽膀胱經,有止喘作用,用于哮喘發作期。
耳 針
取腎上腺、氣管、平喘、皮質下、交感穴,每次選2穴,用強刺激,留針20分鐘,一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壓貼穴,3日后換對側耳穴,7次為一療程。
梅花針
因適用于小兒,又稱小兒針。發作時取胸、腰部及前肋間為主,用梅花針彈刺、叩打,一日2次,采用重刺激手法。緩解期肺脾虛者取胸腰及上腹部;有腎虛者取脊柱兩側,前后肋間,用中等刺激手法,每7次為一療程,以后改隔日1次。
艾 灸
常選用大椎、肺俞、腎俞、膻中。每穴每次灸2~5壯,每周1次,3~5周為一療程。用于支氣管緩解期。
敷貼療法
敷貼是我國醫學傳統方法之一,方法簡便,療效可靠。常用方法有炙白芥子、元胡各20克,甘遂、細辛各12克,研成細末,姜汁調成膏狀,此為每人一年用量。將1/3藥量分鋪在6塊直徑為5厘米的紗布上,貼于背部雙側肺俞、心俞、膈俞,然后用橡皮膏固定,于初伏、二伏、三伏天各一次,貼4~6小時,連續3年。
激光穴位照射
應用氦-氖激光照射天突、定喘及肺俞。固定照2~3個穴位或分組照射,每穴照6~8分鐘,每日1次,連續10次為一療程。對病程長者休息一周后再照一療程。
穴位注射
又名水針療法。可提高細胞免疫,改善肺微循環。常用當歸注射液、喘可治、復方丹參、黃芪注射液等。注射足三里、天府、定喘等穴,每穴1毫升,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超聲氣霧
炙麻黃4.5克,蟬脫3克,僵蠶10克,炙蘇子10克,黃芩10克,射干3克,魚腥草20克,煎汁30毫升,澄清,放于超聲霧化器中吸入。每次10~15分鐘,每天1~2次,7次一療程,用于哮喘發作期。
-
兒童鼻炎怎么辦?鼻炎試試這些中醫療法鼻炎會引起鼻塞問題,并且會出現呼吸困難的問題,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導致鼻炎,感冒發燒也會導致鼻炎發病,免疫功能低下也會誘發鼻
-
中醫如何治療小兒咳嗽?小兒咳嗽要通過中醫治療,能有效改善咳嗽的癥狀,中醫不會影響到孩子身體的健康,但是要注意正確用藥量,避免私自用藥,根據醫生
-
兒童感冒中醫治療效果如何?感冒是兒童比較常見的疾病,由于兒童免疫功能比較差,平時應該要注意身體保暖,家長要做好孩子身體的保暖工作,避免孩子身體著涼
-
中醫治療小兒鼻竇炎效果如何?感冒不及時治療有可能會演變為鼻炎,鼻炎會導致孩子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機體健康,容易導致孩子體內缺氧缺血
-
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鼻竇炎的治療難度比較大,尤其是慢性鼻竇炎,容易出現復發的情況,因此要注意正確采取方法來治療鼻竇炎,否則會影響到鼻竇炎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