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的配伍方法
研究復方配伍的目的在于去除無效物質,優化組合處方,增效、減毒,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預防藥物中毒。
方劑配伍方法有多種,但七情配伍是中藥配伍的基本形式,君臣佐使是方劑配伍的主要規則。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獻理論研究方法 從經典配伍實例中獲得中藥復方配伍的規律性認識:如相須相使配伍,能增強藥效;相畏相殺配伍,可制約毒性;相惡相反配伍,可增毒減效等。已開始轉向應用主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等統計方法對類方方證內涵或方劑配伍特征予以研究,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古今方劑進行邏輯處理,以客觀、更深入地認識方劑的配伍結構,從中醫證法方藥內在邏輯上揭示方劑配伍和運用規律。
2.臨床驗證研究方法 即通過臨床的醫療實踐,考察藥物組成變化、藥物劑量變化與主治證、療效之間的關系。療效可靠的方劑,不僅要針對性強,恰中病情,還須立方嚴謹,用藥主次分明,要做到一點就必須善于巧妙配伍。如黃連配木香善治熱痢里急后重,配吳茱萸長于治肝火腹痛吞酸,配肉桂則治心腎不交之失眠。劑量是藥性的基礎,也是決定藥物配伍后發生藥效、藥性變化的重要因素。以當歸補血湯為例,文獻記載的當歸:黃芪之比除1∶5外,還有1∶6(《外科理例》),1∶4(《醫學心悟》、《時方歌括》),1∶3(《醫部全錄》),1∶2(《血證論》),2∶5(《東醫寶鑒》),3∶8(《醫學入門》),3∶10(《女科撮要》)。而臨床觀察顯示,當歸:黃芪為1∶2時偏于養血益氣,抗缺氧作用最為顯著;為1:1時偏于益氣活血兼養血,顯著增強紅細胞膜流動性。由此可見,不同劑量比例各有自己的作用優勢。
3.實驗研究方法 考察復方配伍、配比與化學成分、藥理效應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①化學研究方法 研究配伍或煎煮制備過程中化學成分所發生的量的變化和質的改變。如甘草酸具有抗過敏、抗炎作用,這與麻黃湯止咳平喘功效有密切關系。采用HPLC測定麻黃湯各藥分煎與合煎后甘草酸的含量發現,合煎后的分量>甘草單煎的分量。用HPLC法測定肉桂與黃連不同配比對黃連生物堿含量的影響,發現肉桂的配比越大,黃連生物堿的含量越少。中藥配伍后還會出現原單味藥不含有的成分。如單味的人參、麥冬、五味子在煎煮前均不含5-羥甲基-2-糖醛(5-HMF),單味五味子在煎煮后產生少量5-HMF,而當生脈散三味同煎或五味子、麥冬同煎時,產生大量的5-HMF,而5-HMF具有抗氧化和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②藥理研究方法 研究不同配伍配比與藥理效應、協調作用、毒性之間的關系。鄢順琴等通過觀察枳實與白術不同比例配伍組方(2∶1;1∶1;1∶2)對胃腸排空推進作用的影響,發現不同配伍比例的枳術丸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以枳實與白術比例為1∶2時作用最明顯。說明枳術丸原方組方劑量配比關系的合理性,證明中藥配伍劑量的變化對中藥復方療效的影響很大。
藥對是中藥復方配伍的最簡單、最基本和最常見的形式,其配伍符合中醫“七情和合”理論和組合原則,具備復方的基本主治功能和療效,可以通過揭示藥對配伍規律闡明復方配伍的科學性。梁日欣等研究了血府逐瘀湯中川芎和赤芍合用及川芎、赤芍單用對高脂血癥大鼠降脂、抗氧化及對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兩藥合用及單用均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揭示在降脂作用方面,兩藥沒有協同作用。但是兩藥合用能降低血清MDA水平性,增加NO釋放。這提示兩藥在抗氧化及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方面,產生協同作用。
配伍還可發揮增效減毒效應。如對四逆湯配伍規律研究發現,附子雖有一定的強心作用,但并不強,配以強心作用并不強的干姜后,能明顯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冠脈,這與“相須”之論是一致的。而且,二藥配伍后附子的毒性大大降低。說明附子為方中主藥,它和干姜配伍即有君臣關系,干姜在方中能助附子增效,又有佐制作用,包括輔佐及制約附子之毒性。
-
便秘危害大 要學會緩解方法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身體都可能會出現一些疾病的,尤其是對于便秘大家也是非常的熟悉的,那么便秘在發生的時候真的是非常
-
早起發現4個異常 小心是肝癌來襲其實我們都知道肝癌真的是特別可怕的一種疾病的,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肝癌在發生的時候應該也是有一些癥狀表現的,那么有一些癥狀
-
無法戒煙的你 3個時間點最好不要吸煙我們都知道吸煙真的是非常影響身體健康的,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新安的時候也是有著非常多的講究的,那么一定要多注意在三個時間段
-
癌癥太可怕 做好6件事情來預防很多人都知道癌癥這樣的疾病也是非常可怕,非常的危險的,而且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中一定要堅持去做好這6件事情,可以更好的
-
為什么會頭痛 可能是精神壓力過大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一些頭痛頭暈的,那么出現頭痛的時候真的是特別煩惱的,肯定會影響自己的正常的工作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