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積上目的癥狀臨床表現
本病繼發于小兒疳積,是以初起時在暗處不能見物,繼而眼珠干燥,黑睛混濁,甚至糜爛破損為特征的眼病。《秘傳眼科龍木論》對本病記載較早。又名小兒疳眼、疳毒眼。相當于西醫學之角膜軟化癥。如不能及早診治,容易導致失明。
[病因病機]
飲食不節、喂養不當、食有偏好等損傷脾胃,或久病虛嬴,脾胃虛弱等,皆可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釀成疳積。脾病及肝,肝血虛少,目竅失養且陰血不足,肝熱內生,上攻于目,遂發本病。此外,病中無原則地忌口的小兒,及患寄生蟲病之類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此病。
[臨床表現]
雙眼發病,初起癥軒。多見夜盲(又稱雀目),眼珠干澀羞明,頻頻眨目。繼而白睛萎黃,眼珠轉動時,白睛表層于環繞黑睛處呈暈狀皺起,黑睛失澤,知覺減退。隨病情發展,白睛正對瞼裂兩側出現略帶銀灰色之三角形干燥班,基底向著黑睛邊緣,不為淚液所濕潤;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濁如毛玻璃狀。嚴重時,羞明顯著,白睛粗厚如皮膚;黑睛知覺喪失,呈灰白色膠凍樣混濁,甚至表面糜爛破損,并有黃液上沖等癥。愈后往往遺留翳障,影響視力。本病黑睛極易潰破,變為蟹睛、眼珠枯萎等惡候。
全身癥:初起常見患兒面色萎黃,身體羸瘦,毛發枯焦,掩面而臥,或煩躁不寧。若見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頻頻泄瀉,胃納全無,哭聲嘶啞而低微,手足俱腫者,病屬危重,除可致雙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險。
[診斷依據]
一、眼部干澀,羞明,頻頻眨目,暗處或入夜視物模糊不清。
二、白睛干燥,少澤,起皺,眥部白睛出現銀白色三角斑。
三、黑睛混濁,知覺減退,重者繼發凝脂翳及黃液上沖,或軟腐潰陷,穿破而成蟹睛。
四、有喂養不當、營養不良或慢性腹瀉病史。
[鑒別診斷]
本病早期出現之雀目,稱肝虛雀目。在外眼見癥不明顯時,需與高風雀目相鑒別。高風雀目患者眼無不適,外觀端好,眼底變化初起可不明顯,隨年齡的增長,病變逐漸明顯,視野開始縮小,夜盲亦逐年加重,但白睛、黑睛及全身無疳積見癥。
[辨證論治]
本病是疳積在眼的局部病變,內治常結合全身病情用健脾清熱、殺蟲消疳、養肝明目等法。同時,亦可采用針灸及捏脊療法。此外,還應注意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和改善飲食營養。
一、內治
(一)肝脾虧虛
[主證]小兒食少腹脹,面黃體瘦,夜盲初起,白睛干澀,頻頻眨目。
[證候分析]脾胃氣虛,失于健運,內有積滯,則食少腹脹。氣血生化不足,不榮頭面及肌肉,故面黃體瘦。血不養目,因而在暗光下或黃昏后不辨人物,白睛干澀,頻頻眨目。
[治法]健脾消積,養肝明目。
[方藥]八珍湯加減。原方用于本證可去川芎,加山楂、麥芽、陳皮、夜明砂、鮮豬肝,取其健睥益氣消積,養肝補血明目。
-
中醫湯藥可對早期的白內障進行調理老年白內障,按照中醫的觀點,發生的原因是老年肝腎不足,脾氣虛衰,致使精氣不能上榮于目,晶狀體營養障礙而導致白內障。
-
中醫教你觀臉色識健康 不懂的人快來看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身體當中出現了這么多的危害的話,也是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非常多的困擾了,那么你知道嗎
-
孩子有鼻竇炎怎么辦?局部治療緩解癥狀兒童鼻竇炎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可以用藥治療,也可以采用中醫按摩的方式來緩解鼻竇炎的癥狀,對于急性發病期的話可以考慮藥物
-
鼻出血的中醫治療方法鼻出血是日常很常見的現象,其在平時發生鼻出血的因素有很多,如;外傷、貧血、擊傷等等,而在中醫上多是由胃熱、肺熱、肝火不同
-
治療咽喉腫痛的中醫方法在相對春季氣候較干燥的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時常會發生各種疾病的侵襲,其中就包括很常見的咽喉腫痛表現現象,日常春天氣候干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