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濕和胃道藿香
中醫認為濕邪屬陰邪,是六淫之一,其特點表現為重濁而粘膩,人為濕邪所困則氣血運行受阻,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藿香是知名的芳香化濕藥,它的應用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本草述》、《本草再新》、《名醫別錄》等書中均有記載。
藿香又名野藿香、排香草、大葉薄荷。分布遍及全國各地的山坡、路旁。藥材有土藿香與廣藿香之分,為同科不同屬的兩種植物。其嫩莖葉為野味之佳品。
土藿香又稱鮮藿香、川藿香,主產于四川、江蘇、浙江等省,其他地區也有出產,有野生或栽培,用種子繁殖,一年即可開花結穗。廣藿香原產國外,是由南洋華僑帶入我國,在廣東栽培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其特點為不生花穗,用插枝法繁殖,故又名枝香。上述二者作為藿香藥用均已有很長歷史(土藿香在宋代以前已做藥用)。然而習慣上,人們認為廣藿香品質較好。
廣藿香中,產于廣州郊區者名“石牌藿香”,產于廣東高要地區者稱“高要藿香”,產于廣東湛江者稱“湛江藿香”,這些品種高約30~90厘米,以莖堅實、葉少、氣味香濃者為佳。
藿香嫩莖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等。全草含藿香素、藿香苷、異藿香苷及揮發油等。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藿香具有化濕、解暑、止嘔的功能。主治內傷生冷、外感風寒、胸悶腹脹、脾胃氣滯、食欲不振、口臭等。外用治手、足癬。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藿香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對胃腸有解痙作用。對常見的致病性皮膚癬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藥膳3例
藿香的食用部位一般為嫩莖葉,可涼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采集藿香后用開水焯,然后曬干貯存,待到冬季泡發再吃,美味絲毫不減。
涼拌藿香將藿香嫩葉洗凈,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瀝干水分放盤中,加入精鹽、味精、醬油、麻油,拌勻即可食用。具有化濕和胃的功能。
藿香姜棗飲先將藿香葉、姜片、紅棗分別洗凈;鍋內放適量水,投入姜片、紅棗煮20分鐘,加入藿香葉繼續煮10分鐘,加白糖攪勻即成。此飲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嘔吐、胸脘痞悶、食欲不佳等癥狀。
藿香粥將藿香葉洗凈,煎汁待用;鍋內加適量水,放粳米煮成粥,加入藿香汁再煮至沸,放入白糖攪勻即成。此粥適用于治療脾胃氣逆、心腹痛、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病癥。
另外以藿香為主料做成的“炸藿香”,“藿香炒雞蛋”等都是人們所喜愛的菜肴。
常用藥方5例
治療急性胃腸炎因過食生冷或不潔食物引起上腹脹悶、發熱、疲倦、嘔吐、腹瀉,舌苔厚膩、脈濡緩者,可配陳皮、厚樸、蒼術,加強理氣除濕。處方如金不換正氣散:藿香、厚樸、陳皮各6克,清半夏、蒼術各9克,甘草3克,水煎服。
治療感冒廣藿香常用于治療感冒并兼有胃腸癥狀者(如腹痛、嘔吐、腹瀉),常配半夏、蘇葉等止嘔,厚樸止瀉,白芷解表。處方如藿香正氣丸(膠囊)。
治療癬病 本品單用有效,或配以大黃、黃精、皂礬為末,醋浸1周后去渣,將患部放入藥液中浸泡,每次30分鐘,可治療手癬、腳癬。
治療口臭以藿香洗凈后煎湯取汁,頻頻含漱,能香口去臭。
治療中暑中暑而有發熱、煩渴、惡心嘔吐者,可用藿香(鮮藿香葉更好)配連翹、半夏以清暑、散熱、止嘔,處方如藿香連翹飲:藿香、連翹、制半夏各6克,陳皮3克,水煎服。
藿香屬于芳香化濕藥,中醫理論中又有寒濕、濕熱之分,因此,在使用芳香化濕藥時要合理配伍。寒濕者配伍溫里藥,濕熱者配伍清熱燥濕藥,這就是中醫強調的“辨證用藥”。由于芳香化濕藥多屬辛溫香燥之品,容易耗氣傷陰,因此陰虛、氣虛體質者要慎用。
-
哪些中藥材能降壓?推薦八種降壓藥材高血壓是老年人的常見問題,大家要知道高血壓帶來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對于有高血壓的人群一定要合理的降血壓,血壓控制不好會誘發
-
煎中藥時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注意煎藥的時間中藥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而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可以改善身體亞健康的情況,但是服藥時要注意很多問題,煎藥時也要注意時間
-
中醫五大妙方讓你擺脫耳聾耳鳴人的耳朵出現了問題也是會照成很多的影響和傷害的,當然對于這些問題人們也要做好了解,因為畢竟耳朵出現了問題會影響人們正常的
-
補藥的煎制方法 補藥怎么吃才最好呢養生保健是現在很盛行的,特別是中老年朋友日常通過身體鍛煉為身體進補些補藥等方法,繼而增強身體起到健康長壽,特別是服用中藥
-
中藥煎煮有三個小技巧 你知道嗎現在很多人都有一些慢性病,想著不吃西藥來治療了,因為西藥對于身體的副作用比較大,就想著吃點中藥來調理,只是在中藥煎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