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傷寒的白虎湯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清熱生津。
[原書主治]
(1)傷寒,脈浮滑,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辨陽明脈證并治》)。
(3)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主治病證] 陽明氣分熱盛。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或滑數。
[方解] 原書指出本方證的病因有,一是失表,或汗出不透,郁而化熱。如“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二是邪熱內盛,津液為熱迫外泄,如“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根據以上病因、病機,故本方在原書主治證見有以下特點:一是邪熱內盛,而致壯熱不惡寒,脈洪大或滑大或滑數。二是熱迫外越而有熱汗自出。三是熱傷津液,于是煩渴引飲。四是熱郁不達,而現陽明熱甚,并發脈滑肢厥的真熱假寒證。五是二陽合病,側重于陽明熱勢充斥,津液耗傷,表現為陽明熱證為主,伴見腹滿、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出等,均為陽明熱盛所見,與陽明里實猶有不同。
本方在后世溫病學說中辨證使用:如“上焦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溫病條辨·卷一》)”,“上焦暑溫,形似傷寒,但有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于有,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溫,在手太陰,白虎湯主之”(《溫病條辨·卷一》)。中焦陽明病“下后無汗,脈浮洪者,白虎湯主之”(《溫病條辨·卷二》)。溫病學使用白虎湯證的病機,仍淵源于《傷寒論》,不外是陽明氣分熱盛,表里蒸灼津傷。用本方一以清陽明內盛邪熱,一以滋潤內耗陰津。
總之,本方證邪既離表入里,故不可發汗;雖里熱熾盛但尚未至腑實便秘,故不宜攻下。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當選用大清里熱之品。然因熱盛傷津,若用苦寒直折,則恐傷津化燥,愈傷其陰。正如柯琴所說:“土燥火炎,非苦寒所能治矣。經曰:甘先入脾。又曰:以甘瀉之,……以是知甘寒之品,乃瀉胃火、生津液之上劑也”(《傷寒來蘇集》)。因此,針對無形邪熱彌漫,熱盛津傷,當以甘寒滋潤、清熱生津而立法治之。
方中石膏為君,取其辛甘大寒,辛能透熱,寒能勝熱,故能外解肌膚之熱,內能清肺胃之火,甘寒相合,又能除煩生津以止渴,可謂一舉三得。如張錫純認為石膏:“寒涼之力遠遜于、龍膽草、知母、黃柏等藥,而其退熱之功效則遠過于諸藥……諸葛亮藥之退熱,以寒勝熱也,而石膏之退熱,逐熱外出也。是以將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內蘊之熱息息自毛孔透出”(《醫學衷中參西錄》)。配知母苦寒以清熱瀉火,質潤以滋陰為臣;用甘草、粳米護胃和中為佐,庶乎大寒之品,無傷脾胃之虞;甘草調和諸藥,兼作使藥。諸藥配伍,共成清熱生津,止渴除煩之劑,使其熱清煩除,津生渴止,由邪熱內盛所致之主證自解。
本方不用苦寒直折以瀉火,是由于熱盛津傷,陰已不足,逕用苦寒直折,難免苦燥傷陰;不用苦寒攻下,是由于里熱雖盛,但尚未成實,早投苦寒攻下,徒傷無病之所,故用清里除熱,苦寒直折,苦寒攻下皆非所宜。
-
哪些中藥材能降壓?推薦八種降壓藥材高血壓是老年人的常見問題,大家要知道高血壓帶來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對于有高血壓的人群一定要合理的降血壓,血壓控制不好會誘發
-
煎中藥時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注意煎藥的時間中藥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而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可以改善身體亞健康的情況,但是服藥時要注意很多問題,煎藥時也要注意時間
-
中醫五大妙方讓你擺脫耳聾耳鳴人的耳朵出現了問題也是會照成很多的影響和傷害的,當然對于這些問題人們也要做好了解,因為畢竟耳朵出現了問題會影響人們正常的
-
補藥的煎制方法 補藥怎么吃才最好呢養生保健是現在很盛行的,特別是中老年朋友日常通過身體鍛煉為身體進補些補藥等方法,繼而增強身體起到健康長壽,特別是服用中藥
-
中藥煎煮有三個小技巧 你知道嗎現在很多人都有一些慢性病,想著不吃西藥來治療了,因為西藥對于身體的副作用比較大,就想著吃點中藥來調理,只是在中藥煎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