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草藥的正確方法
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y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應用。但是中藥也并非就是完全無毒的,同時服用過程也是很有講究的,有很多注意事項。
一:如何避免中成藥的毒副作用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古代人們在尋找和識別食物的過程中,誤食了一些有毒的草藥,在毒性反應后,卻治好了某些病痛,這樣就發(fā)現了中藥。毒性是中藥的一種基本屬性,但毒性不等于毒藥,關鍵在于如何正確應用。
為了避免毒副作用的發(fā)生,首先要做到藥證相符。古書《醫(yī)述》中講:“凡醫(yī)人用藥,須先認證,認證須先審脈。審脈明,斯認證真;認證真,斯用藥當。”診斷不明,藥證不符,“熱證”用“熱藥”,“寒證”用“寒藥”,無異于火上加油,加重病情。
其次要了解中成藥的主要藥材成分、用法、用量、配伍宜忌等。《有毒中草藥大辭典》一書記載有毒性的中草藥487種,其中致死量在1克以下的極毒藥 22種,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超量使用可致嚴重后果的大毒藥50種。國務院發(fā)布的《醫(y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確定的管制使用的中藥有28種。例如,含有中藥材黃藥子的中成藥,有明顯的肝毒性,過量或長期應用,可導致肝臟損害;含有關木通、廣防己、馬兜鈴的中成藥因含馬兜鈴酸,具有明顯的腎毒性,使用不當會導致腎損害;含蟾酥的中成藥,使用不當會導致心臟損害和心律失常;含馬錢子的中成藥,使用過量會引起神經系統(tǒng)損害。外用的中成藥一般避免內服。
有時為了提高療效,多種中成藥配合使用,有可能使其中的某項成分重復使用,使其劑量增大,如果是毒性藥材或者藥性峻烈的藥味,很容易發(fā)生毒副作用。還有可能在不同中成藥之間出現配伍禁忌,如附子理中丸與金匱腎氣丸配合應用,因兩種中成藥均含有附子(主要成分為烏頭堿)這味中藥,有可能引起毒副作用。如含有烏頭的中成藥與含有貝母、半夏等治療咳嗽的中成藥配合應用,就會出現配伍禁忌(“十八反”中烏頭反半夏、貝母)。
最后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長期服用。有些中藥毒性小,但長期服用,可蓄積中毒。
為了避免中成藥毒副作用的發(fā)生,醫(yī)生不但要全面掌握中藥的性味、功能、用法用量、毒性、配伍宜忌等方面的基本知識,還要熟悉中藥現代藥理知識,了解每味中藥的主要成分、體內代謝、毒副作用等。作為患者,一般不要擅自購藥,一定要在醫(yī)生指導下購藥。
切記服用禁忌飲食禁忌即通常所說的忌口。古代文獻上有常山忌蔥,何首烏、地黃忌蔥、蒜、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以及蜜反生蔥等記載。這說明服用含上述中藥材的中成藥時,不可同食某些食物。另外,在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妊娠禁忌某些中藥對胎兒有損害作用,根據藥物對胎兒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和慎用兩類。禁用的大多含有毒性較強或藥性峻烈的中藥,如麝香、三棱、莪術、巴豆等;慎用的大多是含有一些活血行氣、瀉下導滯及大辛大熱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等。禁用的絕對不能用,慎用的可酌情使用,但應盡量避免,以防發(fā)生事故。
二 不可不知道的五大注意事項
1、服用中藥的時間:補養(yǎng)藥與健胃藥應飯前服用,增加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率。辛辣而有刺激性的藥物應在飯后服用,以減少對胃的刺激。驅蟲或攻下藥適宜在空腹時服用,以增強藥效。治瘧疾時宜在發(fā)作之前服藥,用安神藥時應在臨睡前服藥,急性病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藥。
2、服藥的次數:一般每日服藥2~3次,維持療效者改為每日一次,有的一日多次或煎湯代茶,不拘次數。
3、一般中藥煎劑以溫服者多。根據病情及治療的需要也有采用冷服用于熱癥者,采用熱服用于寒癥者。
4、藥飲選擇:一般用白開水送下,因嘔吐而服藥困難者,可飲姜汁,藥液中加白糖或矯味劑。送服消淤活血劑,增強藥效以黃酒為飲。
5、忌口:一般在服藥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皮膚病及瘡傷應忌食魚蝦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等。
三 中藥最佳服用溫度
喝湯藥什么溫度下服用,效果最佳呢?不少人這樣說:湯藥剛煮好稍稍放涼后喝下是最好的,太燙了難以咽下,太涼了想必藥性又跑了。那么放多久喝效果才是最好的呢?
如果問服藥時的藥液溫度多少為好,恐怕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當藥剛煮好稍稍放涼后喝下是最好的,太燙了難以咽下,太涼了想必藥性又跑了。這種觀點其實也不算錯,大部分的湯藥,一般都是在不冷不熱的時候服用是最好的。其實,當藥液的溫度在38℃以上,或35℃以下的時候,人對苦味的味覺是最不敏感的,因此大部分的藥液,都是在溫熱的時候服用最好。不過38℃以上的溫度可能過高,對口腔和喉管不好,因此最好是將藥液的溫度控制在20℃—35℃。這樣,溫度適宜,既保證了藥效,又不會影響服用。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中藥在服用時,對于溫度還有特殊的要求,有的需要趁熱服下,而有的卻要完全冷卻后服用,這些都需要區(qū)別對待。
●需要熱服的有:屬于溫中散寒、補益虛弱的藥劑。因外感風寒引起的發(fā)燒怕冷、頭痛、怕風、全身關節(jié)酸痛、不出汗等傷風感冒癥狀,需要趁熱服用藥物,以幫助患者排汗,解除惡寒發(fā)燒、鼻塞流涕、肢體酸痛等癥狀。還有用于治療臟腑虛寒、體質虛弱的溫熱藥及補藥也需熱服。此類藥物有艾附暖宮湯、理中湯、四逆湯、小建中湯等。麻疹剛發(fā)的患者也需熱服藥物,這樣可使疹毒發(fā)透,隨汗液排出體外,緩解病情。身體浮腫的患者也可熱服藥物,有助于消腫。
●需要冷服的有:清熱、解毒、降火、瀉下通便的藥劑。如因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膽囊炎、尿路感染而發(fā)燒的病人,臟腑實熱、熱人營血、高熱驚厥,或經常出現口干唇裂、大便秘結、小便赤黃等熱性癥狀者,冷服中藥可通過寒涼泄熱,使邪熱外泄,緩解病痛。此類藥物有清營湯、白虎湯、清胃散、導赤散、化斑湯、六一散、生石膏、知母、龍膽草、大黃、芒硝、寒水石、冰片、牡丹皮、黃柏等。
但是,如果病人因高燒而導致津液耗損、極度虛弱乃至休克,則需要溫服中藥藥液。
此外,不同的季節(jié)和患者體質的不同,也決定了適宜服用的藥物溫度的變化。比如寒冷季節(jié)最好是溫服藥物,而老人、兒童、孕婦及久病體衰的患者,最好也都溫服藥液。
-
哪些中藥材能降壓?推薦八種降壓藥材高血壓是老年人的常見問題,大家要知道高血壓帶來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對于有高血壓的人群一定要合理的降血壓,血壓控制不好會誘發(fā)
-
煎中藥時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注意煎藥的時間中藥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而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可以改善身體亞健康的情況,但是服藥時要注意很多問題,煎藥時也要注意時間
-
中醫(yī)五大妙方讓你擺脫耳聾耳鳴人的耳朵出現了問題也是會照成很多的影響和傷害的,當然對于這些問題人們也要做好了解,因為畢竟耳朵出現了問題會影響人們正常的
-
補藥的煎制方法 補藥怎么吃才最好呢養(yǎng)生保健是現在很盛行的,特別是中老年朋友日常通過身體鍛煉為身體進補些補藥等方法,繼而增強身體起到健康長壽,特別是服用中藥
-
中藥煎煮有三個小技巧 你知道嗎現在很多人都有一些慢性病,想著不吃西藥來治療了,因為西藥對于身體的副作用比較大,就想著吃點中藥來調理,只是在中藥煎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