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火罐用法以及適應癥
拔罐法又稱拔火罐,古稱“角法”。是以罐子為工具,和用火燃燒排出罐內空氣,造成相對負壓,使罐子吸附于施術部位,產生溫熱刺激及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子療法。多用于痹證,刺血拔罐運用于急性扭傷有瘀血者,瘡瘍、部分皮膚病,如丹毒、神經性皮炎等。
1、罐的種類:
臨床上常用罐有三種:玻璃罐、竹罐、陶罐。
2、拔罐的方法:
①火罐:是用火在罐內燃燒,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上,個體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1)閃火法:用鑷子或止血鉗夾住燃燒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內繞一圈后,迅速退出,快速地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此法簡便安全,不受體位限制,為目前臨床常用的方法。
(2)投火法:將紙片或酒精棉球點燃后,投入罐內,然后迅速將火罐扣于施術部位。
(3)滴酒法:是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內1-3滴(切勿滴酒過多,以免拔罐時流出燒傷皮膚),沿罐內壁搖勻,用火點燃后,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
(4)貼棉法:是用大小適宜的酒精棉一塊,貼在罐內壁的下1/3處,用火將酒精棉點燃后,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
(5)架火法:即用不易燃燒、傳熱的物體,如瓶蓋,小酒盅等,將95%酒精數滴或酒精棉球置其內,置于應拔部位,用火點燃,將制度迅速扣下。
②水煮法:先將配制好的藥物放在布袋內,扎緊袋口,放進清水煮成適當的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藥液內煮15分鐘左右,用鑷子取出竹罐,倒干罐內藥液,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本法配合藥物加強疏風止痛的作用,常用于風濕痹痛和某些軟組織病證。所使用的藥物多為疏風活血通絡的中草藥。
3、起罐:
拔罐時,一般留罐10-15分鐘,待局部皮膚瘀血時,將罐取下。取罐時,左手扶住罐身,右手按壓罐口的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火罐即可松脫,不可硬拉或旋動,以免損傷皮膚。若罐大而吸附力強時,可適當縮短留罐的時間,以免起泡。
4、特殊用法:
臨床上,根據病情需要,火罐還有以下幾種常用的方法:
①走罐:亦稱推罐。即先在施術部位皮膚上涂一層凡士林或潤滑油,再用上述方法將罐拔住,然后醫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以及病變部位,往返推動,至局部皮膚充血紅潤為度。此法適于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②閃罐:即將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
③刺絡拔罐:施術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強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作用。
5、適應范圍:
拔罐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常用于痹證(如腰腿痛、肩背痛),胃腸道疾患(如胃痛、腹痛),肺部疾患(如咳嗽、哮喘)。
刺絡拔罐法適用于急性扭傷有瘀血者,瘡瘍、某些皮膚病,如丹毒、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等。
6、注意事項:
①患者體位要舒適,根據部位選用大小不同口徑的火罐,注意選擇肌肉較豐滿,沒有毛發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火罐脫落。
②拔罐時火力要足,罐口靠近拔罐的部位,操作要迅速輕巧,做到穩、準、快,才能將火罐拔緊,否則影響療效。
③皮膚有潰瘍、水腫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④有自發性出血和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⑤用火罐時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涂以龍膽紫藥水后,覆蓋敷料,以防感染。
-
拔火罐能冬病夏治在我國民間很早就有用瓶拔火罐以達到減輕病痛的放法,在醫院針灸科更能看到針灸總是少不了拔火罐,拔火罐簡稱拔罐,是中醫外治范
-
秋季拔罐要注意 五個事項要牢記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在秋季拔罐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因為這個季節不冷不熱,是非常適合拔罐養生的,但是拔罐,我們是有很多的事情要
-
拔火罐對治療頸椎病是否有效?頸椎病會引起頸肩疼痛,會嚴重困擾到患者的生活,會影響到生活質量,所以通過拔罐的方式可有效緩解頸椎病的癥狀,對于有頸椎病的
-
哪些人群不適合拔火罐拔火罐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起到調理身體的功效,拔火罐能夠幫助治療身體疾病,也可以促進人體濕氣和寒氣的排出,但是
-
拔火罐要注意哪些事項拔火罐可以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功效,大家要注意拔火罐的正確方式,同時也應該要做好拔火罐的準備工作,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