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拔火罐的注意事項介紹
拔火罐能有效消除頭功,但是消除疲勞之舉也可能會引火上身,導致背部、面部、軀干嚴重燒傷。若要在家中使用火罐保健治療,如何才能確保安全有效呢?
不是所有人和病都適合拔罐
火罐療法是一種以罐為工具,借助熱力、抽吸等方法排出其中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穴位或局部的體表而產生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中醫認為,拔罐作用主要有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清熱降火等作用。西醫研究發現,拔罐療法對身體有良性的物理刺激及溫熱作用,也使身體產生生物學效應,如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緩解疼痛等。其主要適應證有風寒濕痹、腰背肩腿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傷及傷風感冒、咳嗽、胃脘痛、腹痛、痛經、中風偏癱等。此外,拔罐也用于日常消除疲勞,保健防病。但拔罐也有一定的禁忌證,例如血液病、皮膚過敏、潰瘍、水腫或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的病人,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
不同火罐應用不同方法
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罐具從原始的獸角、竹筒,發展到陶瓷罐、玻璃罐,乃至各種抽氣罐、擠壓罐、多功能電子罐等。目前常用的有竹罐、玻璃罐、抽氣罐。竹罐輕巧價廉,不易摔碎,適于煎煮;缺點是容易燥裂,漏氣,吸附力不大。玻璃罐質地透明,使用時可以觀察所拔部位皮膚充血、瘀血程度,便于隨時掌握情況,缺點是容易摔碎。使用玻璃罐、竹罐等過程中需要明火操作,故帶一定危險性,應由專業醫護人員操作。而抽氣罐具有使用方便,吸著力強,不需使用明火較安全,又不易破碎等優點,適合家庭使用。
常有的拔罐法主要包括閃火法、推罐法、閃罐法、刺血拔罐法、針罐法。
閃火法:此為醫院最常用拔罐方法。用鑷子夾95%酒精棉球,把酒精棉球點燃后,使火在罐內旋轉1~3圈(在使用酒精棉球拔罐的時候,酒精棉球必須先稍微甩干,讓之處于不太飽和的狀態,因為酒精棉球過于飽和將會導致酒精滴落,而滴落的酒精會迅速燃燒。注意著火棉球切勿碰到罐口,以免將罐口燒熱或將酒精殘留于罐口燙傷皮膚)后,將火退出,迅速把罐扣在應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膚上。
推罐法:又稱走罐,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須選口徑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潤滑油脂,將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閃罐法: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于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尤其適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部位,如小兒、女性的面部。
刺血拔罐法:即在應拔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后,再將火罐吸拔于點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刺血拔罐留置1~3分鐘,出血量2~4ml。
針罐法:即是將針刺和拔罐結合的方法。在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點的部位上,約10~15分鐘起罐起針。此法能起到針罐配合的作用。
皺紋處不宜拔罐
拔罐時要注意體位適當,皮膚如有皺紋、松弛、疤痕凹凸不平時,火罐易脫落。
在使用多罐時,排列一般不宜太近,否則易因牽拉產生疼痛,同時罐子互相排擠,也不易拔牢。
在應用走罐時,不宜在骨突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入,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拔罐后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瘀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15分鐘。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涂以氧化鋅油或萬花油,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罐大吸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
拔火罐能冬病夏治在我國民間很早就有用瓶拔火罐以達到減輕病痛的放法,在醫院針灸科更能看到針灸總是少不了拔火罐,拔火罐簡稱拔罐,是中醫外治范
-
秋季拔罐要注意 五個事項要牢記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在秋季拔罐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因為這個季節不冷不熱,是非常適合拔罐養生的,但是拔罐,我們是有很多的事情要
-
拔火罐對治療頸椎病是否有效?頸椎病會引起頸肩疼痛,會嚴重困擾到患者的生活,會影響到生活質量,所以通過拔罐的方式可有效緩解頸椎病的癥狀,對于有頸椎病的
-
哪些人群不適合拔火罐拔火罐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起到調理身體的功效,拔火罐能夠幫助治療身體疾病,也可以促進人體濕氣和寒氣的排出,但是
-
拔火罐要注意哪些事項拔火罐可以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功效,大家要注意拔火罐的正確方式,同時也應該要做好拔火罐的準備工作,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