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浴的起源和發展探討
藥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歷史淵源的問題,我們很多人對此都沒有什么比較深刻的認識,可以說這也算是一個盲區,所以說買這個空白我們一定要填補才行。
祖國醫學數千年的總結,在對疾病的辨證治療上,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在治療上,更是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藥浴就是對疾病治療的一種內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中醫中,藥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藥液或含有藥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種方法,其形式多種多樣:洗全身浴稱“藥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燙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稱,尤其燙洗最為常用。
中華藥浴,古已有之。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載有熏浴方8首,如用雷丸水浴治療嬰兒疼痛、韭和酒煮沸以其熱氣熏蒸來治療外傷等,是我國目前最早發現關于藥浴的文字資料。《禮記》中講“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黃帝內經》中有“其受外邪者,漬形以為汗”的記載,可以講,藥浴的歷史源遠流長,奠基于秦代,發展于漢唐,充實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東漢時期,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里,介紹了一些藥浴療法,如治療百合病的百合洗方:“上以合百一升,以水一斗,漬之—宿,以洗身。洗已……”不但說明了內病外治的作用機理,還說明了使用藥浴后調理及注意(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晉·葛洪《肘后備急方》則收錄了更多的藥浴內容,對不同的疾病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酒洗、醋洗、黃柏洗。“若有息肉脫出,以苦酒三升,漬烏梅五枚以洗之”。最可貴的是運用藥浴開創了急救的先河:“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馬矢以水煮取三斗以洗。”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侯論》有“食畢當漱口數過”的記載,作為口腔保健方法介紹,實為含漱藥浴治療方法的起源。到了唐朝以后,運用藥浴治療疾病的內容更加豐富,除了常見外科皮膚疾病如癰疽、凍瘡、丹毒外,還運用于婦科、兒科以及臨床急癥搶救等。到了宋明時期,隨著各大醫家流派的出現,藥浴更是百家爭鳴,對藥浴的臨床應用以及作用機理都有了更深的見解,極大豐富了藥浴治療方法的內容。
《太平圣惠方》記載有熏洗方163,除了大量的內科藥浴方外,還包括眼科方24首方、扭傷骨折方11首、陰瘡濕疹方24首。《圣濟總錄》“治外者,由外以通內……,籍以氣達者是也。”“漬洗法,所以宣通形表,當以汗解,若人肌內堅厚,腠理致密,有難取汗者,則服藥不能外發,須借湯浴,疏其汗孔,宣導外邪,乃可以汗……”。《幼幼新書》分四十論,五百四十七門,集百家之方論,其中藥浴方法內容豐富。元朝周達觀《真蠟風土記》“國人尋常有病,多是入水浸浴及頻頻擦洗,便自痊也。”明《傷科補要》詳細記載了熏蒸療法的具體操作:“凡宿傷在皮里膜外,雖服藥不能根除,服瓜皮散,次用落得打、陳小麥、艾葉三味,用河水共煎一鍋滾透,入小口缸,橫板一塊,患人坐在板上,再將單被蓋身,其汗立至,不可閃開,恐汗即止,病根不除也。”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集了明以前的單驗方萬余首,在外治中介紹了含咽、沐浴、藥磨、擦洗、熱浴等多種藥浴方法,治療范圍的擴大很多。
到了清朝,是藥浴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不但在民間流傳,在清代一些宮廷秘方中,有許多沐浴、洗頭、洗眼睛及其他外洗方。臨床應用基本與內科治法并力,并廣泛用于急癥、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等科目數百種疾病的治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在各類方中有洗滌類方,認為“洗滌之法,乃瘍科潰腐,而無壅滯也。凡腫在四肢者,溻漬之;在腰腹脊背者,淋之;在下部者,浴之。”
有關藥浴的著作并不少可以說比比皆是,你要你細心發現,還算是比較多的,比如在在兒科雜病心法要訣中就有對新生兒進行藥浴的簡單記載。
-
秋季泡腳防疾病 這些你要試一試到了秋季,很多人都知道,在這個季節養生是不錯的選擇,所以很多人會選擇在秋季泡腳來預防疾病,下面我們看看,秋季如何泡腳來預
-
你真的了解藥浴嗎?藥浴對人體有什么功效藥浴具有治病的作用,而且具有調理機體的功效,同時還具有解毒止癢的作用,能緩解皮膚瘙癢的狀況,能清除體內的毒素,具有降壓抗
-
如何使用藥酒處理傷處人們的生活中不免會發生一些意外,比如扭了腳,閃了腰之類的,當發生這些意外后,人們都會取出藥酒來按摩一番。藥酒是中國的古老
-
用熱姜水泡手可有效緩解頭痛頭痛是很多上班族都常有的小病癥,造成頭痛的原因有很多,簡單的有睡眠不足,重的也可能是疾病在背后作怪。那么面對頭痛,
-
怎么治療外陰瘙癢 艾葉生姜水來幫忙對于女性朋友來說,婦科疾病讓我們非常的苦惱,比如外陰瘙癢就是常見的情況之一,比如細菌感染,陰道炎等都可能會導致外因瘙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