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細菌性痢疾的針灸療法
本病系由痢疾桿菌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急性細菌性痢疾(下簡稱急性菌痢) 的臨床表現為:起病急,腹痛,腹瀉與墜脹,每日大便數次至10余次,混有黏液、膿、血,可伴發熱,左下腹壓痛及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其中,中毒型菌痢,發病更為急驟,多見于2~7歲兒童,可迅速出現高熱、嗜睡、驚厥、昏迷與呼吸循環衰竭,須及早救治。
針灸治療本病,現代較早的報道見于五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末,已應用針灸、電針、穴位注射等多種方法治療,并進行較大樣本的觀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還創制了一種穴區刮療法搶救中毒型菌痢,在降熱、止痙、恢復呼吸循環衰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八十年代以來,大量臨床資料證實,針灸對本病確有顯著的效果,有人曾統計2199例,治愈率竟達92.5%[3]。通過對照觀察,發現用針灸治療急性菌痢,其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大便細菌轉陰率均優于西藥組[4]。在不同菌型感染的痢疾中,以福氏菌型痢疾針灸療效最好。
關于針灸治療急性菌痢的機理,也做了很多工作。盡管目前還沒有完全弄清,但不同實驗研究已經表明:針灸可增強患者的免疫能力,以體液免疫功能 (包括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增強最為明顯[4];還能抑制菌痢患者亢進的腸蠕動,并有擴張腸血管、增加腸血流量的作用 ;最近,有人通過21項客觀指標的分析,證實針灸治療急性菌痢具有抗炎,滅菌,防毒,解毒,增加機體免疫功能,糾正生理功能紊亂和物質代謝障礙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有體針、刺血拔罐、穴位注射、耳針、艾灸及頭針等。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天樞、上巨虛、足三里。
配穴:高熱加大椎、曲池;嘔吐加內關、中脘;里急后重加關元、長強;抽風驚厥酌選水溝、十宣、印堂;呼吸衰竭酌選素髎、內關、涌泉、大沖;循環衰竭酌選百會、水溝、十宣、素髎。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 穴,其中上巨虛與足三里可交替輪用。配穴據癥情選用。
普通型治法:以瀉法為主。針刺略深,得氣后,緊提慢按結合捻轉反復運針,刺激強度可適當增大。留針30~60分鐘,留針期間宜多次運針,增強針感。重癥每8小時針1次,輕中癥可日針1~2次,癥狀緩解改為每日1次,直到痊愈。本病針刺恢復較快,不須計療程。下同。
中毒型治法:除用上法外,應抓住退熱、止痙兩要點。退熱,大椎、曲池均以三棱針點刺出血,一般病初起用大椎,熱久者加曲池;止痙,亦宜剌血。
(三)療效評價
急性菌痢針灸治療治愈標準:(1)臨床自覺癥狀完全消失,大便成形;(2)大便鏡檢三次陰性;(3)細菌培養陰性。
針刺治療本病,治愈率在90%~100%。
好文推薦: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問題艾灸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功效,但是艾灸時也要注意很多問題,應該要耐心堅持,并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囊腫可分單房和多房,一般以單房多見,生長緩慢。開始時囊腫質地柔軟,按之有輕度波動感,遷延日久運動時可稍有不適。臨床上用穿
-
腦癱患兒可試試針灸腦癱、自閉癥、多動癥和弱智是兒童腦病的四大類。“現在針對兒童腦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都還很不成熟,很多患兒家庭因為對該病
-
針刀療法 可治頸椎病針刀既可以通過針刺手法起到針灸作用,又能在體內發揮切割、剝離等手術刀作用。由于切割、剝離時產生的損傷很小,不見創口,更無
-
中醫針灸養生介紹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