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可防腦血管病
腦血管病是由于氣血逆亂而產生的風、火、痰、瘀導致腦脈閉阻或血溢腦脈之外。臨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多見于中老年人群,有年輕化趨勢,四季皆可發病,以冬春兩季多發,氣候突然交變之時為甚。具有發病急、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等為特點的病癥。據國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有近100萬人死于該病。腦血管病已成為居諸病之首的危機人類健康的疾病。該病除性別、種族、遺傳等因素不可人為干預外,其他如高脂血癥、糖尿病、心臟病等危險因素只要積極的干預,就會大大降低腦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臨床研究證明腦血管病在發作前短則幾分鐘、數天;長則個把月前都會有各種先兆性的信號出現。如視物模糊不清,眼前發黑;不明原因的出汗或汗出減少等;覺頭痛;半身麻木、無力,時而流口水,吐字不清,上述諸癥反復多次頻繁發作,漸有加重,就要警惕應及時到醫院作相關檢查。同時運用針灸,可起一定的預防作用。
可選取百會、足三里、血海、三陰交。血壓高者加耳尖、膈俞。令患者取適宜體位,常規消毒后足三里、血海、三陰交均毫針直刺1.5同身寸,施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各1分鐘,留針30分鐘后起針。百會、耳尖兩穴處先用手搓揉至發紅發熱,常規消毒后三棱針點刺放血各十余滴(也可視血色由深轉淡為度)。膈俞穴常規消毒后梅花針重扣至出血,將打火機的火焰調至最大,在罐口適宜的玻璃罐中瞬間閃過后,將罐拔于穴位處,留罐10分鐘。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對于腦血管病的預防早在唐朝名醫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有灸“百會、大椎、風池、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預防中風的記載。《針灸大成》指出:“……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三四月前,不時足脛上發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宜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普濟方》也認為:“凡覺手足或痛或麻良久乃已者,是風將中腹之候,宜灸百會等穴。”《衛生寶鑒》更是描述了作者的自身感覺“予自五月間,口眼歪斜,灸百會等三穴,即止。……自后凡覺神思少異于常,即灸百會、風池等穴,無不立效。”古代醫家認為該病發在頭部,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玉龍歌》指出:“中風……更向百會明補瀉,即時蘇醒免災危。”《針灸甲乙經》中記載:“若血閉不同,……血海主之。”百會位于巔頂之處,為諸陽脈之會,入絡腦,該穴又是督脈的要穴,督脈總絡諸陽與肝、腎聯系密切。針刺之可使氣血得運,髓海得充。近年來研究證明糖尿病是導致腦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而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不但有調和經脈、疏通氣穴的功能,還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血海宜氣健脾、通經活絡、化濕祛瘀。三陰交乃足之三陰經的交會穴,具有滋補肝腎、調理脾胃的作用。膈俞是八脈交會穴中的血會穴,與肝俞、督俞、心俞、膽俞相鄰,梅花針重扣至出血并拔火罐,可以起到養陰舒肝、活血化瘀的作用。耳尖三棱針點刺放血有涼血瀉熱的功效。實踐證明針刺是切斷高脂血癥、高糖血癥等危險因子發生腦血管病的中間途徑,從而有效地保護腦組織,達到預防或降低腦血管病發生的最終目的。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問題艾灸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功效,但是艾灸時也要注意很多問題,應該要耐心堅持,并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囊腫可分單房和多房,一般以單房多見,生長緩慢。開始時囊腫質地柔軟,按之有輕度波動感,遷延日久運動時可稍有不適。臨床上用穿
-
腦癱患兒可試試針灸腦癱、自閉癥、多動癥和弱智是兒童腦病的四大類。“現在針對兒童腦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都還很不成熟,很多患兒家庭因為對該病
-
針刀療法 可治頸椎病針刀既可以通過針刺手法起到針灸作用,又能在體內發揮切割、剝離等手術刀作用。由于切割、剝離時產生的損傷很小,不見創口,更無
-
中醫針灸養生介紹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