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劑灸法:艾炷隔物灸法
艾炷隔物灸又稱間接灸,是指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物品而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此法首載于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其創(chuàng)立了治霍亂“以鹽內(nèi)臍中,上灸二七壯”的隔鹽灸;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的隔蒜灸;治毒腫疼痛不可忍的隔椒灸等。后世在此基礎上又有發(fā)展,如《針灸逢源》治脫肛瀉血“姜片置腧上,艾灸三十壯”的隔姜灸;《壽世保元》有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病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的隔巴豆餅灸。《本草綱目》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調(diào)敷臍中及丹田,仍艾灸三壯”的隔甘遂灸;還有《千金要方》治發(fā)背癰腫的隔豆豉餅灸,《外科發(fā)揮》治瘡口不斂的隔附子餅灸等。歷代醫(yī)籍中所載述的間接灸約有四十余種,除以上所述外,尚有鋪灸、隔蔥灸、隔附子灸、隔商陸餅灸、隔川椒灸、隔香附餅灸、隔木香餅灸、隔蓖麻仁灸、隔礬灸、隔藥餅灸、隔核桃殼灸、隔黃土灸、隔韭菜灸、隔面餅灸、隔蠐螬灸、隔甘遂灸、隔葶藶餅灸、隔皂角灸、隔蟾灸、隔薤灸、隔桃葉灸、隔莨菪根灸、隔土瓜根灸、隔苦瓠灸、隔檳榔灸、隔蚯蚓泥灸、隔雞子灸、隔醬灸、隔紙灸及隔麻黃灸等。
艾炷隔物灸由于刺激溫和,對皮膚不易造成損傷,所以較受患者歡迎。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人們還認為,因所隔之物多屬中藥,而且多以該內(nèi)服時的治療作用為依據(jù),故施治時既發(fā)揮灸療的作用,又有藥物的功能,對不少病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對此,近年來一些針灸工作者曾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如采用裂解氣相色譜法(PGC)對隔介物原品和灸后隔介物底部析出的成分進行色譜比較,發(fā)現(xiàn)藥餅在施灸全過程中并無相關中藥成分析出,而隔姜灸和隔蒜灸時析出的成分與姜、蒜的主要成分相同,并隨灸量增加而產(chǎn)生相應變化。表明:姜、蒜等鮮質隔介物的析出成分可能是灸治作用的基礎,而藥餅灸可能存在著其他作用環(huán)節(jié)。當然,這只是初步的結果 ,其確切機理有待進一步探討。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問題艾灸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并且具有調(diào)理身體的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jīng)絡的功效,但是艾灸時也要注意很多問題,應該要耐心堅持,并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囊腫可分單房和多房,一般以單房多見,生長緩慢。開始時囊腫質地柔軟,按之有輕度波動感,遷延日久運動時可稍有不適。臨床上用穿
-
腦癱患兒可試試針灸腦癱、自閉癥、多動癥和弱智是兒童腦病的四大類。“現(xiàn)在針對兒童腦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都還很不成熟,很多患兒家庭因為對該病
-
針刀療法 可治頸椎病針刀既可以通過針刺手法起到針灸作用,又能在體內(nèi)發(fā)揮切割、剝離等手術刀作用。由于切割、剝離時產(chǎn)生的損傷很小,不見創(chuàng)口,更無
-
中醫(yī)針灸養(yǎng)生介紹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zhí)中著的《針灸資生經(jīng)》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