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扶陽 女性體寒都要艾灸
艾灸,自古即為扶陽大法
關于艾灸,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說的是南宋年間,軍人王超退役后做了江洋大盜,老年時有次犯案了,被判了死刑,臨刑前,監官奇怪他這么高的年齡,身體還如此之棒,就請問有什么養生秘術。王超就將自己年輕時他師父授他的一個秘術供了出來,叫“黃白住世之法”,也就是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關元穴,灸上一千柱,臍下總是像一團火那樣溫暖。每年如此,所以身體一直保持著青壯年的水準,冬不怕冷,夏不畏熱,更神奇的是,就是幾日不吃飯也不覺得餓。刑官于是在處死王超后將他的腹部剖開,果然看見一塊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這就是長期施灸用艾火灸出來的。這也就是木成炭、火成磚的道理。
就在宋代時,一位著名醫家竇材,托名扁鵲再生寫了一部《扁鵲心書》,重點倡導的就是扶陽。而扶陽大法,竇材首推灼艾,其下是丹藥以及附子。
灸主要是利用艾絨的通竄力,給身體里引入熱氣,刺激經絡腧穴,打通經脈,調節臟腑,增強新陳代謝。艾條灸、艾絨灸都可以用,常用的方法是隔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等,但最主要的就是艾草灸,艾草,《神農本草經》記載其有溫陽、暖宮、除濕、通筋活血的功效。《本草從新》中說得更具體:“艾葉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還寒溫,暖子宮……以之灸療,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草幾乎南北方都有,隨處都可采取,在南方用作藥時稱為陳艾,意思就是放得越陳,效果越好。
灸的作用其實是很強的,很多時候,在中醫看來它是不可替代的。
關元穴有多種用處
女性體寒,最好都要學會艾灸
女性的很多病都可以通過艾灸來治療,沒病時艾灸也是極其重要的保健養生方法,自古就是如此。
夏秋之季,我幾乎每周都要艾灸關元穴三次,將艾柱點燃,對準關元穴熏灸,使局部有溫熱感,灸至局部皮膚紅暈為止。關元在下腹部,身體的正中線上,臍下3寸的位置。對女性來說,這個穴位主要是蓄血之用,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交會于此,艾灸之下,凡所過經脈之病,都會有改善。
女性尤需要注意灸關元穴,因為女性為陰,腹部為中央脾土,先天的陽氣不足,什么脾胃功能、消化功能、肝氣不舒、血液瘀滯、肚腹冷痛、痛經等問題都是常見毛病,灸關元則可以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
*的很多重要穴位都在肚臍以下,神闕、關元、氣海,腿上則有足三里、三陰交,肚臍名神闕,臍帶被剪斷后,人的先天神明就缺失了,所以名為神闕。此穴也很重要,灸時可在肚臍里放鹽,或覆蓋上姜片,也有放附子餅的。
下腹病主要從三陰交和足三里這兩個穴位去治,三陰交在小腿內踝上三寸,為肝經、腎經和脾經三條陰經的交匯之所。艾灸此穴有從陰引陽之意,陰陽平衡嘛,從陰處把陽引進來,使其平衡,一旦平衡,女性常有的腰膝酸軟、白帶增多、月經不調,都可以得到治療。足三里在膝蓋下緣一橫指的地方,此為養生第一大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多氣多血,灸這個穴位可以增加胃腸蠕動,強壯脾胃。
這說的都是人身幾大重要的、經常用到的穴位。順便說說有關穴位的順口溜: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心胸內關應、酸痛取阿是。也就是說,頭頂和頸項的問題可以通過針刺列缺穴治,顏面上的病就找合谷穴,腹部的病就針刺足三里,腰背問題在委中穴去針刺,任何部位的痛點為阿是穴。位置上,列缺穴在兩手虎口相卡住,在上的食指所按到的地方,有如一個縫隙,古人認為它是天地陰陽的交界。合谷穴在大拇指橫紋卡住虎口時往下按到的地方,委中在膝關節的膝窩里邊。
有一定的艾灸實踐后,你就對人身的穴位有些切身的感受,為什么會有穴位,每個穴位都有什么作用,哪幾個穴位組合起來是治什么的,里邊的道理很多,但都要自己去實踐,慢慢總結。
我自己每晚睡覺前,都會將雙手搓熱,把手掌的勞宮穴對準關元,意守此處,慢慢地入睡。這是道家養生的一個秘法。你只需要知道勞宮是心包經的大穴,屬火,關元是小腸經的募穴,小腸經也屬火,心經與小腸經的火加在一起,溫補任脈之陰,這就叫水火既濟。同樣的道理,你也可以把雙手搓熱,以勞宮穴對著腳底涌泉穴摩擦,或是對著后背的腎俞穴及命門摩擦。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問題艾灸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功效,但是艾灸時也要注意很多問題,應該要耐心堅持,并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囊腫可分單房和多房,一般以單房多見,生長緩慢。開始時囊腫質地柔軟,按之有輕度波動感,遷延日久運動時可稍有不適。臨床上用穿
-
腦癱患兒可試試針灸腦癱、自閉癥、多動癥和弱智是兒童腦病的四大類。“現在針對兒童腦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都還很不成熟,很多患兒家庭因為對該病
-
針刀療法 可治頸椎病針刀既可以通過針刺手法起到針灸作用,又能在體內發揮切割、剝離等手術刀作用。由于切割、剝離時產生的損傷很小,不見創口,更無
-
中醫針灸養生介紹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