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你艾灸治療胃病
現在人由于飲食不當的原因,胃常常飽受折磨,長此以往以致于患有胃部疾患的人不在少數。其中尤以胃脘痛常見。胃脘痛又稱“胃痛”、“心痛”;“心下痛”等,是以左側偏中上腹部,胸骨下方凹陷、肚臍上方(靠近心窩處)區域的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消化道癥狀。
西醫學認為其發病多與化學、物理性刺激及細菌、病毒等因素引起胃壁的炎性反應有關。中醫學認為胃之胃脘痛多由過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積于中,陽氣被遏;或飲食不節,中焦失運,內蘊濕熱,氣機阻滯;或憂思惱怒,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氣滯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內結,不通則痛,久痛傷胃絡等因致氣機不暢從而胃脘疼痛。氣機運化失常,“不通則痛”是發病的核心。
取中脘穴、內關、足三里穴。令患者取舒適體位選準穴位后,術者一手拇食中如持筆寫字狀,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艾條與穴位局部皮膚成45度角,以患者自覺穴位局部溫熱、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溫和灸15~20分鐘。按先左后右,左內關→左足三里→中脘→右內關→右足三里→左內關的順序,每日一次,15次一療程。
方中內關穴歸手厥陰心包經,為本經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脈,有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之功,為治療情志失和、氣機阻滯所致胸、胃、腸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對胃痛、惡心、嘔吐等胃腸癥狀有確切的療效。足三里是胃經要穴,具有補脾健胃、增強免疫功能、消除疲勞等保健作用,刺激該穴后對因受寒或飲食所傷引起的胃痛可起到緩解或止痛的效果。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腹瀉,腿脛膝腫脹酸,傷寒瘦損,氣蠱諸股。”中脘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為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穴位下正好是胃體中部,功能調理脾胃,化濕降逆。艾條溫和灸三穴協同起到疏肝理氣、溫胃散寒、調中降逆、調補脾氣、健中和腸之效。方法簡單、安全,易學易用,當有胃脘痛疼發作時身邊無藥或服用一般藥物無效的情況下不妨一試。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問題艾灸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功效,但是艾灸時也要注意很多問題,應該要耐心堅持,并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囊腫可分單房和多房,一般以單房多見,生長緩慢。開始時囊腫質地柔軟,按之有輕度波動感,遷延日久運動時可稍有不適。臨床上用穿
-
腦癱患兒可試試針灸腦癱、自閉癥、多動癥和弱智是兒童腦病的四大類。“現在針對兒童腦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都還很不成熟,很多患兒家庭因為對該病
-
針刀療法 可治頸椎病針刀既可以通過針刺手法起到針灸作用,又能在體內發揮切割、剝離等手術刀作用。由于切割、剝離時產生的損傷很小,不見創口,更無
-
中醫針灸養生介紹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