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針灸過程中常見誤區
針灸是保健養生的一個重要方式,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現在很多人學習針灸,可是很難深入,下面中醫為大家介紹針灸學習過程中常見的三大認識誤區。
一、關于得氣的認識誤區
現在將酸麻脹視為得氣已經成為很多針灸師揮之不去的基本概念,而實際上將酸麻脹視為得氣最早始于清代的一本不出名的針灸著作,具體書名記不清了。在宋代與明代的針灸書中一直以針下如魚吞勾為得氣。在《內經》里將氣至定義為患者脈象的改變。因此我個人觀點針灸不必在乎患者的感覺,只要專注于自己針下的變化和患者脈象的變化便可。我在臨床中亦反復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無論患者是否出現酸麻脹的感覺,只要醫者手下有如魚吞勾的得氣感便必然有療效,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醫者手下有了如魚吞勾的氣感同時患者也有了酸麻脹的感覺。
二、關于留針時間的認識誤區
現在針灸都需要留針半小時,甚至有留針時間更長的,不防看看古代的針灸著作,《針灸甲乙經》對每個穴位留針時間的記載均是留幾呼(一般為1--10個呼吸不等),再看后世的針灸書,對穴位留針均記載為留幾呼,幾呼便是幾個呼吸,十個呼吸最多也就大半分鐘,因此針灸在古代是不留針。雖然在《靈樞。九針十二原》補瀉手法中對補法雖要求“靜以久留”但同時也要求“持針勿置”(置即放置),即要求醫者在針灸過程中要求手不能放下針,半個小時不放針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古代針灸中久留最多也就一分鐘。
三、關于針刺深度的認識誤區
現在針灸穴位普遍偏深,一般穴位針灸大夫都針一寸深以上,放下成見看古代針灸著作,《針灸甲乙經》對穴位深度要求都是針幾分,沒有針很深的,再看后世的針灸書,對穴位的要求也是針幾分,很少有用寸來記載的。而且在《內經》中反復強調針太深則邪氣反入,如果仔細注意醫者在施術過程中針下的的感覺,很容易在針入幾分深的地方感覺到如魚吞勾的得氣感覺,這個得氣的感覺便是“機”之所在,在《靈樞。九針十二原》里要求“知機之道,不可掛以發”(最后一字“發”在古字中為“頭發”的“發”,不是“發財”的“發”,兩字在古字中寫法不同,簡化字則相同),如果找的了這個“機”絕對不能再往里深,到了這個機之后連掛一根頭發的力都不可再加。我曾試過在得到機的時候繼續往下一用力,病人病情馬上由好轉改為加重,而且此機不可失,失則難再來。“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當然大部分針灸師找不到這個機,也就很難有較高的療效,同時也不會有太大的過失。
相關鏈接: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問題艾灸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功效,但是艾灸時也要注意很多問題,應該要耐心堅持,并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囊腫可分單房和多房,一般以單房多見,生長緩慢。開始時囊腫質地柔軟,按之有輕度波動感,遷延日久運動時可稍有不適。臨床上用穿
-
腦癱患兒可試試針灸腦癱、自閉癥、多動癥和弱智是兒童腦病的四大類。“現在針對兒童腦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都還很不成熟,很多患兒家庭因為對該病
-
針刀療法 可治頸椎病針刀既可以通過針刺手法起到針灸作用,又能在體內發揮切割、剝離等手術刀作用。由于切割、剝離時產生的損傷很小,不見創口,更無
-
中醫針灸養生介紹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