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醫灸療身壯疾病少
許多人都對灸法有所認知,它是很傳統的一種手法,中醫認為,灸法不但可以舒筋活洛,還能延年益壽呢。
我國灸法的起源,可上溯至遠古人類知道用火的時候。“灸”字早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解釋作“灼”,意思是用火灼體,借熱力給*以溫熱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達到透熱、擴熱、傳熱、溫補以防治疾病之目的。
灸法所用原料很多,但以艾葉為主。艾葉芳香,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正如《名醫別錄》說:“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灸法治療范圍廣泛,尤其對慢性虛弱性疾病及風寒濕邪為患的病癥更為適宜。其治療作用可歸納為以下6方面:
溫通經絡,行氣活血 灸法其性溫熱,能起到溫通活血作用。臨床上可治經脈氣血阻滯不通、四肢活動障礙、關節疼痛以及中風偏癱等。
回陽復脈,溫中散寒 灸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腎俞等穴,對脾虛泄瀉、消化不良、脘腹脹痛,調和營衛,升陽益氣 溫灸肺俞、大椎、足三里等穴,臨床上可治衛陽不固、腠理疏松,經常用于傷風感冒或咳嗽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特別是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秋之交灸肺俞、足三里2~3個療程(10天為1療程),可增強體質、密固肌表,預防感冒、哮喘等效果尤佳。灸百會、中脘、足三里等,對中氣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腎下垂、脫肛等,有升陽益氣之功。
培補元陽,預防疾病 秋冬季節常灸氣海、關元、命門、中脘、足三里等穴,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有預防疾病之作用。臨床證實,灸足三里、氣海等穴,有降低血液凝聚、激發經氣運行、疏通經絡之作用,可預防腦血栓形成;隔姜灸足三里和懸鐘穴有降壓作用,如患高血壓的中老年人,突感手指、足趾有麻木感,速灸以上兩穴,能預防中風的發生;隔姜灸神闕穴(肚臍)15~20天,可使脾胃增運、六腑通暢,周身之氣得以暢行,從而達到益壽保健之目的。又據報道,用艾灸足三里等穴,可治放療后白細胞減少,改善患者虛弱癥狀,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達到扶補正氣的目的。
健脾祛濕,療痹止痛 灸法有溫經氣、散寒邪、除濕氣、止疼痛的作用。對感受風寒濕邪、痹阻經脈的痹證,以及年高體弱、氣血虛虧、寒濕凝重的腰痛和脘腹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灸法,性溫熱,能散寒凝,如癰疽未熟者可使之消散,已熟者令其速潰。對年高體弱、氣血不足而久不收口者,可使之收口生肌。灸法還有使白細胞升高、吞噬能力增強以及減少炎癥滲出的作用。
總之,灸法既可補陽又可調陰,有暢通經絡、溫散寒濕等作用。特別對中老年人正氣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溫補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很多老年人應用了保健灸法后感到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減少了疾病的發生,收到了祛病延年的功效。據臨床報道,現代已將灸法廣泛用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ED(勃起功能障礙)、陽虛便秘、痛經、盆腔炎、面癱、頸椎病、偏頭痛、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中風(主要是對缺血性中風)等神經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等數十種常見疾病的治療。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問題艾灸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功效,但是艾灸時也要注意很多問題,應該要耐心堅持,并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囊腫可分單房和多房,一般以單房多見,生長緩慢。開始時囊腫質地柔軟,按之有輕度波動感,遷延日久運動時可稍有不適。臨床上用穿
-
腦癱患兒可試試針灸腦癱、自閉癥、多動癥和弱智是兒童腦病的四大類。“現在針對兒童腦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都還很不成熟,很多患兒家庭因為對該病
-
針刀療法 可治頸椎病針刀既可以通過針刺手法起到針灸作用,又能在體內發揮切割、剝離等手術刀作用。由于切割、剝離時產生的損傷很小,不見創口,更無
-
中醫針灸養生介紹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