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高血壓的針刺療法“瀉南補北”
高血壓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病,給患者的生活及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如果護理不當會引發各種并發癥,如腦卒中、心肌梗死、慢性腎臟病等,那么中醫都是如何治療高血壓的呢?下面中醫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高血壓的針灸療法——“瀉南補北”針刺法。
近年來運用于針灸臨床治療高血壓病,以“瀉南補北”法,源出《難經·七十五難》,它以“虛則補其毌,實則瀉其子”的整體觀法則,治療方法:按《難經·七十五難》所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的方法進行治療。
類屬中醫學眩暈、頭風、中風范疇。《素問·至真大論》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海論》有“髓海不足,則腦轉而鳴”的記載。本病由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上實下虛,且肥人氣虛多濕,氣不布津,火灼為痰,閉阻經隧,清空不利。肝陰虛當補腎水,肝陽亢需瀉心火,用瀉南補北之法,從而達到水旺液充,火衰陽潛,于是復歸于平。
瀉南取穴:行間,從太沖穴進針,透達本穴,先補后瀉;大陵,向上逆經透向內關穴,瀉法。
補北取穴:曲泉、太溪透昆侖、復溜,均用補法。
輔助取穴:曲池、豐隆,先補后瀉。
病情較重者,每日針治1次,一般者均可間日1次,20天為一個療程,休息5~7天,再行下一個療程。可連續針治2~3個療程。
辨證論治:情志不和,肝氣郁結,木失疏泄,郁久化火,火盛陰傷,腎水虧于下,不能滋養肝木,肝陽亢于上,逆擾清空,標實甚過本虛,急宜治標,標本兼顧,瀉南補北并用而重在瀉南。
取穴:按上法針行間、大陵、曲泉、太溪、復溜、曲池、豐隆加中渚、陽陵泉,每日針治1次。
五臟分五方配屬五行,以生克乘侮規律的學說,說明整體觀念法則,指導中醫各科臨床。具體在針灸方面,經絡可以從臟腑所屬分配五行,十二經肘膝以下的五俞穴也分屬五行。五行相生,謂之子母關系,于是子虛補其毌,毌實瀉其子,就成為治療選經用穴的一種規律。所以說水為木毌,肝陰虛當補腎水,火為木子,肝陽旺(實)宜瀉心火,腎水充則肝陰得滋,心火平則肝陽不亢,故取腎經、肝經、心包經之穴。
肝經滎穴行間屬火,以瀉肝陽,大陵心包經俞穴屬土(火之子),火實瀉其子,一從太沖透至本穴行間,一從大陵本穴透向內關,二穴用逆經而刺,為迎而奪之的瀉法,這是治標,稱瀉南之法。
曲泉肝經合穴屬水,可補肝陰,太溪腎經原穴益腎水;復溜腎經經穴屬金(水之毌),與太溪順經取刺,為隨而濟之的補法,這是治本,又稱補北之法。
輔助之穴曲池合穴屬土,豐隆絡穴,二穴瀉之有泄熱滌痰之效,補之可助中土運化之用。本例加中渚(俞穴屬木)可療耳聾治標;陽陵泉(合穴屬土)可泄肝膽之火,二穴分屬手足少陽經,足少陽經之支脈皆“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厥陰風火可直接波及少陽而致耳聾重聽;陽陵泉與曲池相伍,能治肢體倦軟,且可舒達肝氣。
瀉南補北的治法,宜分標本,急則治標,緩則求本,但不必拘泥先后。對一般病人用先補后瀉,為先補北方而瀉南方,但上例,標實甚過本虛,使用連日針刺,以急則治標著重于瀉南之法為先,而補北次之。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問題艾灸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功效,但是艾灸時也要注意很多問題,應該要耐心堅持,并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囊腫可分單房和多房,一般以單房多見,生長緩慢。開始時囊腫質地柔軟,按之有輕度波動感,遷延日久運動時可稍有不適。臨床上用穿
-
腦癱患兒可試試針灸腦癱、自閉癥、多動癥和弱智是兒童腦病的四大類。“現在針對兒童腦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都還很不成熟,很多患兒家庭因為對該病
-
針刀療法 可治頸椎病針刀既可以通過針刺手法起到針灸作用,又能在體內發揮切割、剝離等手術刀作用。由于切割、剝離時產生的損傷很小,不見創口,更無
-
中醫針灸養生介紹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