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孕產婦胎位不正試試艾灸至陰穴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再加上今年是猴年,今年的孕產婦明顯增多,不少孕產婦都有胎寶寶胎位不正的情況,這對于想要順產的準媽媽來說,可以說是一大打擊,那么,怎么能調整胎位不正呢?中醫里有一種方法,就是艾灸至陰穴,下面就來一起看一下吧!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現代產科醫學中,西醫的循證醫學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其實,在祖國的傳統中醫中,也積累了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甚至在現在被主流醫學采納。
在由美國婦產科學院院士撰寫的著名的《斯波克懷孕指南》一書中,就專門講述了中醫治療產婦胎位不正的辦法---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也是被美國唯一認可的非西醫治療胎位不正的方法。
胎位不正,中醫學稱倒產、橫產、偏產、胎不正。認為是婦女妊娠后氣血虧虛,胎氣不足影響了胞宮的正常活動。胎位輾轉失常或氣滯或驚恐,影響胎兒轉運誘發胎位不正。
矯正胎位不正,西醫一般采用的胸膝臥位法是借助胎兒的中心改變來促使胎位的轉動,該法使用時具有高血壓及妊高癥等不易采用的禁忌。
而中醫采用的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不正,則具有效果好,痛苦小,經濟實用等特點。
早在公元7世紀的唐代醫家張文仲撰寫的《太平圣惠方》中,就介紹了艾炙矯正胎位不正的辦法。
實施時間最好選在下午15~17時。孕婦排空小便后取仰臥位,寬衣解帶,脫去一側襪子,放松全身肌肉,保持平穩均勻呼吸,雙眼自然閉合意想腹內胎兒轉動。施治者如持筆寫字狀將灸用艾條點燃端對準孕婦足小趾外側趾甲角后約1分處施溫和灸(灸用艾條點燃端與孕婦足小趾外側的距離約1寸,以孕婦覺足小趾外側溫熱但不灼痛為度)。孕婦覺有溫熱感從足小趾延腳外側面向外踝方向傳導,胎兒在腹內頻繁活動并有轉動時計時艾灸20分鐘。術畢孕婦保持原位仰臥60分鐘。每天施灸一次,婦檢一次,胎位轉正即停施術。
只要正確掌握施治要點,一般孕婦3~5次即可使胎位轉正。
中醫理論認為,至陰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也是該經與足少陰腎經經氣相通的穴位,五行中為金,“金能生水”,下午申時15~17時是足太陽膀胱經所主之氣,也就是說此時該經的氣血最為旺盛。足少陰腎經為先天之本腎所主之脈,該經的循行又穿過子宮所在的骨盆。婦女以血為本,其經、帶、胎、產無不與足少陰腎經、沖脈、帶脈、任脈關系密切。井穴乃一經中氣血化生之源,至陰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又是與足少陰腎經經氣相通的穴位,通過在此處艾灸熱刺激可激發足太陽膀胱經經氣的同時間接通過足少陰腎經,使調治信息傳至子宮調衡胞宮氣血。
從西醫神經反射角度看,至陰穴下分布有來自腰4至骶5神經根的腓淺神經分支,通過艾灸刺激可使其治療信息達相應的腰4至骶5脊髓神經階段,調節內臟的植物神經功能,改善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引起宮縮矯正胎位不正。據統計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不正對腹壁緊張度一般,妊娠7~8個月的孕婦矯正成功率最高,可達95.98%,其中1~4月即可矯正者達86%。
此方法雖好,但并非人人適用。一般來說,應在孕6個月以后進行,因為6個月以前的胎位不正可能會自行轉回去。另外如有臍帶繞頸、羊水少、腹壁過緊等情況,則胎位也不易糾正。
胎位不正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情況,很多胎寶寶到后期會慢慢轉到頭位,但是有些寶寶一直是臀位或者橫位,這樣不利于順產,所以,準媽媽不妨試試艾灸至陰穴,改善子宮平滑肌的收縮,以達到矯正胎位不正的功效!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問題艾灸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功效,但是艾灸時也要注意很多問題,應該要耐心堅持,并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囊腫可分單房和多房,一般以單房多見,生長緩慢。開始時囊腫質地柔軟,按之有輕度波動感,遷延日久運動時可稍有不適。臨床上用穿
-
腦癱患兒可試試針灸腦癱、自閉癥、多動癥和弱智是兒童腦病的四大類。“現在針對兒童腦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都還很不成熟,很多患兒家庭因為對該病
-
針刀療法 可治頸椎病針刀既可以通過針刺手法起到針灸作用,又能在體內發揮切割、剝離等手術刀作用。由于切割、剝離時產生的損傷很小,不見創口,更無
-
中醫針灸養生介紹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