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夏天坐月子注意事項
夏天有很多孕媽媽們生了寶寶,要坐月子,夏天坐月子非常痛苦。剖腹產夏天坐月子注意事項有哪些呢?天氣炎熱,又不能吹冷風、也不能吃涼的東西,否則很容易落下月子病。下面尋醫問藥網中醫頻道就來為大家介紹,剖腹產夏天坐月子注意事項。
剖腹產夏天坐月子注意事項
在夏天生孩子的媽媽,坐月子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注意衛生,少吃寒涼的食物,避免對身體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另外,坐月子一定要避免落下月子病,否則會痛苦一輩子。具體的夏天坐月子注意事項如下:
第一:不能夠一直捂著
很多人認為,坐月子就一定要捂著,千萬不能夠見風,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夏天天氣炎熱,所以出汗是非常正常的一種生理現象。這個時候排汗對于身體也是有好處的,能夠有效的排出懷孕期間身體中增加的多余水分。
建議在夏天坐月子穿著方面,穿棉質的長衣長褲,并且要選擇比較薄的,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風邪對于關節的刺激。如果是天氣非常的炎熱,那么應該根據具體的身體情況來加減衣服,一直捂著很容易導致中暑。
第二:坐月子期間要適量的活動
專家建議,如果是選擇順產的產婦,那么在生孩子的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動了,也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活動。這樣不僅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反而能夠促進身體恢復的速度。雖然這個時候能夠進行散步這些簡單的運動,但是千萬不能夠繼續繁重的運動,例如提重東西或者是進行家務活,這都是禁止的,因為很容易導致身體出現子宮脫垂的情況。
第三:飲食要適量避免暴飲暴食
孩子出生之后要吃媽媽的奶水,很多媽媽就認為只有自己吃得多了,孩子才有足夠的奶水。事實上,坐月子期間的飲食也是有講究的,千萬不能夠滿目進補,最好多吃一些產婦專用的奶粉以及維生素,多吃一些熱量高并且容易消化的食物,這樣才能夠保證新媽媽奶水充足。
如果在坐月子期間暴飲暴食,那么這樣不僅危害孩子的健康,同時新媽媽的身材也更加難以恢復。平時生活中也應該多吃一些新鮮的瓜果以及白開水,另外睡覺之前也可以吃上一些香油,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便秘的癥狀出現。
第四:坐月子期間紅糖水別吃太多
紅糖水一種非常適合女性服用的食物,具有不錯的益氣補血以及活血化瘀的作用,很適合產婦在坐月子期間服用,不僅補血的效果好,同時還能夠促進女性身體中的惡露排出,促進子宮恢復。但是,并不是說準媽媽在坐月子期間可以隨時大量的服用。服用紅糖水一定要適量,避免損壞新媽媽的牙齒。除此之外,夏天坐月子的時候大量服用紅糖水,容易導致身體大量出汗,令產婦的身體更加的虛弱。還有就是會導致孕婦身體中的惡露增加,甚至有可能導致身體大出血。
專家建議,產婦吃紅糖水的時間最好控制在7天到10天左右,這樣對于身體才能夠起到最大的保健作用。
第五:坐月子期間注意衛生
醫生告訴我們,在分娩之后的第三天開始就可以進行淋浴了,不過如果你是選擇破腹產,那么一定要在傷口完全愈合并且拆線之后才可以。如果是選擇淋浴,那么時間要控制在十分鐘左右,水溫也可以盡量的高一些,千萬不能夠使用冷水洗澡。在洗澡結束之后,盡快的擦拭干凈身體還有頭發上的水分,避免感冒。如果是夏天坐月子,那么建議每天都進行洗澡,這樣能夠保證毛孔暢通,身體才能夠更好的排汗。
除了洗澡問題之外,懷孕以及坐月子期間都要特別的注意保護牙齒,避免身體由于鈣質的流失出現牙齒脫落等情況。飯后多漱口,保持口腔健康。
第六: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很多人坐月子就是將自己悶在房間中,認為這樣才是對身體好能夠有效的避免患有月子病。專家告訴我們,在夏天坐月子可吹空調或者是風扇,但是不能夠對著吹,同時室內溫度也要保持在二十六攝氏度左右。如果說發現空氣中的濕度比較大,那么要做好排濕工作,室內的濕度最好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五左右。空調中使用的過濾網以及風扇的葉片,都要及時清潔,避免細菌的滋生。
剖腹產不同于順產,需要等傷口愈合,才能進行一些運動以及洗澡等活動,而且千萬不可以用涼水洗手、洗臉、洗澡,否則很容易落下月子病,上述為大家介紹了剖腹產夏天坐月子注意事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女性如果沒有性生活會得婦科病嗎?很多人都認為婦科病一定與性生活有關,甚至有的人還認為有婦科病的女性私生活不檢點。這其實是很無知的言論,因為與性生活有關的
-
HPV疫苗接種期間可以過性生活嗎?看完你就知道了HPV是人乳頭瘤病毒,分為低危和高危兩種類型,低危型HPV(如6、11)會誘發一系列生殖器疣。高危型HPV共15種,其中以16和18為代表
-
沒有性生活也會得婦科病嗎很多人都認為婦科病一定與性生活有關,甚至有的人還認為有婦科病的女性私生活不檢點。這其實是很無知的言論,因為與性生活有關的
-
六個幫助女性補血養血的中醫方法婦女以血為用,因為女性的月經、胎孕、產育以及哺乳等生理特點皆易耗損血液,所以女性機體相對地容易處于血分不足的狀態。正如《
-
醫治痛經的中醫方法中醫認為痛經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虛證,即“不榮則痛”,是由于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造成的,這類人平時應注意調補,補氣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