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懷孕初期,能減輕害喜癥狀的中藥
孕婦懷孕對于妻子和家庭是一件大喜事,大使孕婦在每天飲食中是很謹慎的,一次飲食吃不好就會影響孩子的健康,連食物都如此,更別提一些保生堂和中藥了。其實,有些中藥具有溫補作用,對身體傷害小,如果孕期出現孕吐、感冒、浮腫等問題時,也可以用中醫療法來緩解!
其實,大部分中藥屬于自然食品,可以在懷孕過程中服用,但要避免服用有毒性的中藥。孕婦必須把懷孕的詳細情況告訴醫生,醫生才能對癥下藥。
能夠預防和治療害喜、妊娠浮腫、感冒、流產、體質虛弱、胎兒發育不良的中藥配方如下:
在懷孕初期,能減輕害喜癥狀的中藥——保生湯
雖然每個人的癥狀有所不同,但在懷孕初期,大部分孕婦對會出現害喜現象。如果害喜癥狀輕微,那么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動消失;但情況嚴重時,會出現強烈的嘔吐癥狀,甚至不能進食,而導致營養不良。如果服用保生湯,就能減輕害喜癥狀。
【組成】人參7.5克 甘草7,5克 白術 香附子 烏藥 橘紅各15克
【用法】每次用10克中藥材,220毫升水,5片生姜一起熬制180毫升,去掉藥渣溫服。也可以把中藥研制成末調服。
【主治】害喜癥狀,聞不得食物氣味,或者吃東西的時候大吐或者吐清水。如果覺得惡心嘔吐,藥材中科院添加丁香,并且加重生姜的用量。
保護母體與胎兒健康的中藥——八珍湯
如果孕婦的身體先天虛弱,或者由于害喜而引起營養不良,就應該服用提高母體與胎兒氣血的八珍湯。
【組成】:當歸10g、川芎5g、白芍藥8g、熟地黃15g、人參3g、炒白術10g、茯苓8g、炙甘草5g
【用法】:加生姜3片,大棗2枚,用水煎制,飯前服用。
【主治】:主治氣血兩虛癥狀。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臨床常用于治療病后虛弱、各種慢性病,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
在懷孕初期,預防流產的中藥——安胎飲、膠艾四物湯
通常在懷孕2-3個月內,出現的下腹痛、出血等癥狀是流產的前兆。在中醫學中,這種癥狀稱為胎氣不安癥,這是由于妊娠障礙所引起的。這種癥狀又可分為胎動與胎漏兩種,根據癥狀的不同特征,可以服用安胎飲或膠艾四物湯等中藥。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阿膠(炒)、條芩、白術(去蘆)、砂仁、香附(炒)、艾葉(少許)。
【用法】把中藥銼碎,用水煎,然后空腹的時候服用。
【主治】:胎漏下血,腹痛。
治療妊娠浮腫的中藥——全生白朮散
受人參毒血癥的影響,在分娩后期經常會出現妊娠性浮腫。此時,要注意防止全身痙攣、眩暈、重復性癲癇等癥狀。在中醫學中,一般利用全生白朮散調節脾胃和腎臟功能,來治療浮腫。
【組成】:人參3克 白術6克 茯苓皮2.4克 甘草0.9克 當歸6克 川芎1.8克 紫蘇 陳皮各1.2克 生姜3片
【用法】:用水煎熬服用。
【主治】:妊娠脾胃虛弱所致子腫,面目虛浮,四肢有水氣。
治療感冒性咳嗽的中藥——芎蘇散
在懷孕過程中,即使出現感冒性咳嗽,也不能服用西藥,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影響懷孕和分娩。在中醫學中,可以透過芎蘇散等中藥有效地治療感冒性咳嗽,但不能服用出汗的藥物。
【組成】:川芎6克 蘇葉 枳殼(麩炒)桔梗 柴胡 半夏(湯泡七次)廣陳皮 白茯苓(去皮)各3克 干葛4.5克 甘草(炙)1.5克
【用法】:每次中藥材9克,加生姜3片、大棗1枚,用水煎服。
【主治】:治四時感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
預防難產的中藥——佛手散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難產是由于娩出力、產道、腹壓等異常狀況所致。一般情況下,從懷孕后期到分娩,要服用預防難產的中藥。如果由于氣血不足而引起難產,就應該服用佛手散。
【組成】:當歸1兩,川芎1兩,黃耆1兩,北柴胡1分,前胡1分。
【用法】每次中藥3錢,1大盞水,桃樹枝、柳枝各3寸,棗子、烏梅各1個,生姜3片,煎至6分,去掉藥滓溫服。如過有痰,煎藥時不用烏梅。
【主治】:產后血虛勞倦,盜汗,多困少力,咳嗽。
孕婦在懷孕期間不但需要給自己補充營養,增強體質,也要給肚子里的寶寶提供大量的營養物質。可是,如果孕媽媽在孕期感冒、孕吐怎么辦呢?不妨按照上述藥方進行調理,最好遵照醫囑服用!
-
女性如果沒有性生活會得婦科病嗎?很多人都認為婦科病一定與性生活有關,甚至有的人還認為有婦科病的女性私生活不檢點。這其實是很無知的言論,因為與性生活有關的
-
HPV疫苗接種期間可以過性生活嗎?看完你就知道了HPV是人乳頭瘤病毒,分為低危和高危兩種類型,低危型HPV(如6、11)會誘發一系列生殖器疣。高危型HPV共15種,其中以16和18為代表
-
沒有性生活也會得婦科病嗎很多人都認為婦科病一定與性生活有關,甚至有的人還認為有婦科病的女性私生活不檢點。這其實是很無知的言論,因為與性生活有關的
-
六個幫助女性補血養血的中醫方法婦女以血為用,因為女性的月經、胎孕、產育以及哺乳等生理特點皆易耗損血液,所以女性機體相對地容易處于血分不足的狀態。正如《
-
醫治痛經的中醫方法中醫認為痛經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虛證,即“不榮則痛”,是由于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造成的,這類人平時應注意調補,補氣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