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解表功不弱 臨證切記
生姜是耳熟能詳的藥物,也是廚房的必備之品,臨床中若能恰如其分地使用生姜,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其他藥物所不能夠替代的。生姜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屢次出現,常用來解表、和胃散飲、止嘔等,其具有解表發汗而不傷津液的作用。后世醫家稱生姜為“胃家圣藥”,如今,醫生多重視生姜和胃止嘔的作用,卻忽略了生姜的獨特解表作用。
《神農本草經》言其:氣味辛、微溫,無毒。《名醫別錄》言其:歸五臟,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陳世鐸的《本草新編》曰:生姜性散,能散風邪,傷風小癢,何必用桂枝?由此可見,歷代醫家對生姜的解表作用態度非常明確。在民間,冬季亦多用生姜熬湯來治療輕微的風寒感冒。
正確理解生姜藥性的前提是抓住生姜的辛溫發散之性,同時結合《傷寒論》條文,前后對照來研究生姜的作用。《傷寒論》用生姜無論是解表,還是溫胃止嘔、化飲,都是利用生姜的辛溫發散之性。
邪氣在表,汗之可也。但對于表證未解而津液有所損傷的患者,就需要發汗解表的時候顧護津液。如《傷寒論》曰:“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者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可見此時雖有表證而需要解表治療,但絕不可大發汗以免重傷津液,當微微發汗使汗出表解而不傷津液。又如太陽中風桂枝湯證,因相對于麻黃湯證而言,體表津液已虛,故不用麻黃,而用生姜輔佐桂枝解肌散邪調和營衛,達到生姜配桂枝來解表而不傷津液。
對于《傷寒論》第28條、第174條加以研讀,有助于我們理解生姜在津液虛弱情況下解表作用的應用。《傷寒論》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傷寒論》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兩條都是去桂枝,而且都有表不解的癥狀存在,第28條,“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為表證仍在;“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為里飲,所以此應為太陽太陰合病,外邪里飲證,法當表里同治解表祛飲。但津液已傷,若再用桂枝發汗,恐津液更傷而“亡陽”,正如“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之意。故用生姜微微發汗解表而不傷津液,加茯苓白術重在健胃生津祛飲。
對于第174條,中日友好醫院馮世綸教授認為,該條的小便自利為小便過頻過多,導致里津液損傷,大便硬。身疼、脈浮虛而澀為表,雖當解表,但因為津液已虛,故不可用桂枝發汗,以免重傷津液。用生姜微微發汗解表而不傷津液,加白術溫中健脾生津液,以表里同治。
所以,上述兩條雖有表證未解,但津液已虛,故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姜微微發汗解表而不傷津。歷代對于上述兩條有頗多爭論,而之所以諸多醫家認為“去桂當為去芍之誤”,就是在于僅僅看到了表證的存在,卻忽視了生姜的解表作用。
另外如《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歷來諸醫家認為真武湯屬于里虛寒水飲上泛,但六經辨證為少陰太陰合病,外邪里飲證,法當表里同治,解表的同時利飲,用白術、茯苓、附子溫陽利水,芍藥和營制約過于辛溫發散,因“汗出”而津液已虛,故不可再用桂枝發汗,而用附子助生姜溫陽解表而不傷津液。
從以上可以看出,仲景對于津液充足的表證用麻黃、桂枝等,而對于津液已傷的表證則不用麻黃、桂枝,而用生姜來解表。
綜上所述,生姜有解表發汗而不傷津液的作用,是其他藥物所不能夠替代的。
《神農本草經》言其:氣味辛、微溫,無毒。《名醫別錄》言其:歸五臟,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陳世鐸的《本草新編》曰:生姜性散,能散風邪,傷風小癢,何必用桂枝?由此可見,歷代醫家對生姜的解表作用態度非常明確。在民間,冬季亦多用生姜熬湯來治療輕微的風寒感冒。
正確理解生姜藥性的前提是抓住生姜的辛溫發散之性,同時結合《傷寒論》條文,前后對照來研究生姜的作用。《傷寒論》用生姜無論是解表,還是溫胃止嘔、化飲,都是利用生姜的辛溫發散之性。
邪氣在表,汗之可也。但對于表證未解而津液有所損傷的患者,就需要發汗解表的時候顧護津液。如《傷寒論》曰:“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者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可見此時雖有表證而需要解表治療,但絕不可大發汗以免重傷津液,當微微發汗使汗出表解而不傷津液。又如太陽中風桂枝湯證,因相對于麻黃湯證而言,體表津液已虛,故不用麻黃,而用生姜輔佐桂枝解肌散邪調和營衛,達到生姜配桂枝來解表而不傷津液。
對于《傷寒論》第28條、第174條加以研讀,有助于我們理解生姜在津液虛弱情況下解表作用的應用。《傷寒論》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傷寒論》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兩條都是去桂枝,而且都有表不解的癥狀存在,第28條,“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為表證仍在;“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為里飲,所以此應為太陽太陰合病,外邪里飲證,法當表里同治解表祛飲。但津液已傷,若再用桂枝發汗,恐津液更傷而“亡陽”,正如“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之意。故用生姜微微發汗解表而不傷津液,加茯苓白術重在健胃生津祛飲。
對于第174條,中日友好醫院馮世綸教授認為,該條的小便自利為小便過頻過多,導致里津液損傷,大便硬。身疼、脈浮虛而澀為表,雖當解表,但因為津液已虛,故不可用桂枝發汗,以免重傷津液。用生姜微微發汗解表而不傷津液,加白術溫中健脾生津液,以表里同治。
所以,上述兩條雖有表證未解,但津液已虛,故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姜微微發汗解表而不傷津。歷代對于上述兩條有頗多爭論,而之所以諸多醫家認為“去桂當為去芍之誤”,就是在于僅僅看到了表證的存在,卻忽視了生姜的解表作用。
另外如《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歷來諸醫家認為真武湯屬于里虛寒水飲上泛,但六經辨證為少陰太陰合病,外邪里飲證,法當表里同治,解表的同時利飲,用白術、茯苓、附子溫陽利水,芍藥和營制約過于辛溫發散,因“汗出”而津液已虛,故不可再用桂枝發汗,而用附子助生姜溫陽解表而不傷津液。
從以上可以看出,仲景對于津液充足的表證用麻黃、桂枝等,而對于津液已傷的表證則不用麻黃、桂枝,而用生姜來解表。
綜上所述,生姜有解表發汗而不傷津液的作用,是其他藥物所不能夠替代的。
相關文章
-
想要健康長壽記住這幾點!不吃發霉的糧食及其制品。
-
女人吃什么能調理氣血?介紹六種補氣血的食物氣血不足要多吃些紅棗,紅棗是補氣血最好的食物,紅棗不僅具有補氣血的作用,還具有滋陰養陰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身體疲勞的問題,
-
養生吃什么有利身體呢進入溫暖如春春季后,使其此時是特別適合為身體養生的,尤其是在平時食用有效食物,如:雞肉可積極調節身體免疫、韭菜起到驅
-
哪些蔬菜沒熟不能食用呢掌握良好的烹飪常識,不僅能極大的提高色香味美俱全,而且人們食用后會極大的提高身體營養價值,特別是對烹飪蔬菜的做法一定要要
-
春季吃什么對身體有養生效果春天氣溫多變,所以人們身體也會受此極大影響,在春季里我們要實時的掌握好對身體養生的保養,特別是建議大家日常多食用些大紅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