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證
【證候特征】
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道攣急引起的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等,為哮病的各種證候所共有,是哮病的征候特征。本病呈發作性,一般以傍晚、夜間或清晨為最常見。發作前常有鼻癢、咽癢、噴嚏、流涕、咳嗽、胸悶等先兆癥狀。發作時病人突感胸悶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氣促困難,呼氣延長,伴有哮鳴,為減輕氣喘,病人被迫坐位,雙手前撐,張口抬肩,煩燥汗出,甚則面青肢冷。發作可持續數分鐘、幾小時,或更長。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發作時病人除具上述證候特征外,還可呈現或寒或熱的征候。
哮病反復發作,正氣必虛,故哮病緩解期,多表現為肺、脾、腎虛的癥狀。
【病因病機】
喘證常由多種疾患引起,哮病的發生,為宿痰內優于肺,每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造攣急。
1.外邪侵襲 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失于表散,邪蘊于肺,塞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蛭腼L塵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影響肺氣的宣發,以致津液凝聚,痰濁內蘊。
2.飲食不當 貪食生冷,寒飲內停,或嗜食油膩甘肥,積痰蘊熱,或因進食海鮮魚蟹蝦等發物,而致脾失健運,飲食不能運化,痰濁內生,上干于肺。由于個體素質的差異,對不同食物致病的敏感性亦有區別,古有"食哮"、"魚腥哮"、"鹵哮"、"糖哮"、"醋哮"等名。
3.體虛病后 體質不強,或病后體弱,如幼年患麻疹、頓咳,或反復感冒,咳嗽日久等,以致肺氣虧虛,陽虛陰盛,氣不化律,痰飲內生;或陰虛火盛,熱蒸液聚,痰熱膠固。體質不強多以腎虛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虛為主。
上述各種病因概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為每次發病的誘因,如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過度等俱可誘發,其中尤以氣候因素為主。本病多在氣候變化,由熱轉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節,發病率增高,誠如《癥因脈治·哮病》所說:“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巢臼,潛伏于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癥作矣!毕〉牟±硪蛩匾蕴禐橹,丹溪云:“哮喘專主于痰。”痰的產生,主要由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運化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為發病的潛在"宿根",因各種誘因而引發。
【診斷】
1.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紫紺。
2.呈反復發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因素誘發。發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
3.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4.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啰音。
5.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見嗜酸細胞。
6.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體征。
【鑒別診斷】
哮證主要與氣短、喘病相鑒別。
1.氣短 哮證與氣短同為呼吸異常,但哮證是以發作性呼吸困難,喉間痰鳴為特征;氣短亦即少氣,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氣不足以息,似喘而無聲,尚可平臥。如《證治匯補·喘病》說:"若夫少氣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續,出多人少,名日氣短,氣短者,氣微力弱,非若喘癥之氣粗奔迫也。"
2.喘病 哮指聲響言,為喉中有哮鳴音,是一種反復發作的疾病;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一般來說,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辨證要點】
1.辨虛實 本病屬邪實正虛,發作時以邪實為主,未發時以正虛為主,但久病正虛者,發時每多虛實錯雜,故又當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癥狀以辨別其主次。虛證應審其陰陽之偏虛,區別臟腑之所屬。
2.分寒熱 在分清虛實的基礎上,實證需分寒痰、熱痰以及是否兼有表證的不同。
【治療原則】
發作時治標,平時治本是本病治療的首要原則。
發作時攻邪,治標需分寒熱,寒痰宜溫化宣肺,熱痰當清化肅肺,表證明顯者兼以解表;平時治本當分陰陽,陽氣虛者應予溫補,陰虛者則予滋養,分別采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以冀減輕、減少或控制其發作。至于病深日久,發時正虛邪實者,又當兼顧,不可單純拘泥于攻邪;寒熱虛實錯雜者,當兼以治之!毒霸廊珪ご佟氛f:“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治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為哮病辨治的要領,臨證應用的準則。
【辨證施治】
一 發作期
1.寒哮
癥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隔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天冷或受寒易發,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 本方用射干、麻黃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細辛、半夏、生姜溫肺化飲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斂肺氣;大棗和中。痰涌氣逆不得臥者,加葶藶子瀉肺滌痰;若表寒里飲,寒象較甚者,可用小青龍湯,并可酌配杏仁、蘇子、青皮、橘皮等利氣化痰;若痰稠膠固難出,哮喘持續難平者加豬牙皂、白芥子豁痰利氣以平喘。 若喘哮甚劇,惡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脈弦緩有力,體無虛象,屬典型寒實證者,可服紫金丹。本方由主藥砒石配豆鼓而成,有劫痰定端之功,對部分患者奏效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wt150mg),臨睡前冷茶送下,連服5~7日;有效需續服者,停藥數日后再服。由于砒石大熱大毒,熱哮、有肝腎疾病、出血、孕婦忌用;服藥期間忌酒,并須嚴密觀察毒性反應,如見嘔吐、腹瀉、眩暈等癥立即停藥;再者本藥不可久用,且以寒冬季節使用為宜。 病久陽虛,發作頻繁,發時喉中痰鳴如鼾,聲低,氣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者,當標本同治,溫陽補虛,降氣化痰,用蘇子降氣湯,酌配黃茂、山萸肉、紫石英、沉香、訶子之類;陽虛甚者,伍以附子、補骨脂、鐘乳石等溫補腎陽。
2.熱哮
癥狀:氣粗息涌,喉中哮鳴,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藥:定喘湯。 方中麻黃宣降肺氣,既能定喘,又能解表,杏仁降逆平喘,兩藥相伍,宣肺化痰定端之功更強;桑白皮、黃芩清肺熱而止咳平喘,二藥相配,一味宣肺降逆,一味清化熱痰,使表證得解,痰熱得清,以消除致病之因;蘇子、半夏、款冬花降氣平喘,止咳化痰,與麻黃、杏仁配伍,一宣一降,以加強宣肺化痰平喘之功;白果味甘性澀,既能化痰祛濁,又可斂肺平喘,并可防麻黃過于耗散之弊;甘草調和諸藥?傊,本方為宣、清、降三法共用,共奏宣降肺氣,化痰平喘,清熱解表之功,使風寒外解,肺氣宣暢,痰熱內除,則喘咳自平。 若哮久熱傷肺陰,且痰熱不凈,虛中夾實,發時端急氣促,或喘哮持續,咳嗆,痰少質粘,口燥咽干,煩熱顴紅,舌紅少苦,脈細數者,又當養陰清熱,斂肺化痰,可用麥門冬湯。偏于肺陰不足者,酌加北沙參、冬蟲夏草、五味子、川貝母;腎虛氣逆,酌配地黃、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訶子等補腎納氣平喘。 若哮病發作時以痰氣壅實為主,寒與熱俱不顯著,喘咳胸滿,但坐不得臥,痰涎壅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舌苔厚濁,脈滑實者,可稱為痰哮,為痰阻氣道之證。治當滌痰除塞,利氣平喘,用三子養親湯加青皮、厚樸利氣滌痰。必要時可加大黃、芒硝以瀉腑實。 若久病正虛,發作時邪少虛多,肺腎兩虧,痰濁空盛,甚至出現張口抬肩,鼻煽氣促,面青,汗出,肢冷,脈浮大無根等喘脫危候者,當參照喘證辨治。發作期治療當體現"急"字為先。
二 緩解期
1.肺虛
癥狀: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眈白,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發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治法:補肺固衛。
方藥:玉屏風散。 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白術健脾補肺,佐防風實表固衛散邪。怕冷畏風明顯,加桂枝、白芍、姜棗等調和營衛;陽虛甚者,加附子助黃茂以溫陽益氣;若氣陰兩虛,咳嗆,痰少質粘,口咽干,舌質紅者,可用生脈散加北沙參、玉竹、黃芪等益氣養陰。
2.脾虛
癥狀:平素痰多,倦怠無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膩易腹瀉,每因飲食不當而引發,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象細軟。
治法:健脾化痰。
方藥:六君子湯。 本方用黨參、白術、茯苓、甘草補氣健脾,陳皮、半夏理氣化痰。若脾陽不振,形寒肢冷便溏加附子、干姜以振奮脾陽。
3.腎虛
癥狀:平素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腰酸腿軟,腦轉耳鳴,勞累后喘哮易發,或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質胖墩,脈象沉細。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補腎攝納。
方藥: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前方偏于溫腎助陽,后方偏于益腎納氣。陽虛明顯者,腎氣丸加補骨脂、仙靈碑、鹿角片;陰虛明顯者,七味都氣丸加麥冬、當歸、龜膠。腎虛不能納氣者,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蟲夏草、 紫石英,或予參蛤散,方用人參大補元氣,蛤價尾補腎填精。另可常服紫河車份,以補腎元,養精血。
-
呼吸系統疾病注意什么?如何護理更好呼吸系統疾病給人體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尤其會嚴重影響到肺部健康,會出現呼吸障礙問題,會有呼吸困難的情況,呼吸系統疾病應該要
-
老年性哮喘如何治療?老年人更容易得哮喘,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應該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加強人體的抗病能力,能緩解哮喘的癥狀,治療哮喘要規范化
-
中醫如何治療鼻竇炎?中醫治療鼻竇炎效果比較顯著,最好選擇中醫中藥治療,并且要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養成勤喝水的習慣,鼻竇炎的患者要做好保暖工作
-
如何護理哮喘患者?哮喘患者最好選擇中醫治療,并且要保持樂觀的情緒,有助于疾病的治療,過分緊張會加重哮喘的癥狀,并且要增加養分的攝入量,同時
-
支氣管哮喘怎么辦?支氣管哮喘發作時,應該要消除緊張的情緒,緩解緊張壓抑的情緒,并且要注意飲食清淡,同時也要了解引起的過敏原,盡量遠離過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