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通過把脈診斷疾病的類型
把脈診斷疾病,在中醫中的運用是很廣泛的,中醫診斷疾病要通過很多的方法,脈診,詢問癥狀,查看患者的神情五官面色等等,但是脈診在中醫疾病診斷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那么中醫是如何通過把脈診斷疾病的呢?
脈診用于疾病的診斷
脈診,在疾病的診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若用數字來估量,大約可占50%~90%。
或問,自古以來,四診依其診斷價值來排列,當依次為望、聞、問、切,而筆者認為脈診起著決定性作用,豈不有違古訓?不可否認,本人確同傳統觀點持有異議。筆者認為,望聞問切是四診在診斷過程中運用的順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后排列。醫者看病,總是先望病人之神色形態,聞其氣息音聲,問其所苦,再診其脈,以明確診斷。若論四診的重要性,當以切診為先。因為切診對一個完整診斷的三個要素的判斷,都起著重要作用。
中醫的一個完整診斷,要有三個要素 一是病性,二是病位,三是程度。這三個要素可概括為“三定”,即定性、定位、定量。例如患者喘,性質為熱,病位在肺,熱勢較重,診斷就是“肺熱壅盛”。熱是性質,肺是病位,熱邪壅盛是程度。具備這三個要素,才算是個完整的診斷,但還不能說是個正確診斷。因診斷正確與否,還要以臨床實踐來檢驗。主觀與客觀相符,取得了預期療效,才能說這個診斷是正確或基本正確的。若越治越壞,主客觀不符,雖然診斷是完整的,但未必是正確的。在明確診斷的這三個要素中,脈診一般都起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1.關于疾病性質的判斷,主要依據脈診來判斷,這在經典醫籍中有很多記載。如 《金匱》肺痿篇 “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金匱》瘧篇 “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傷寒論》27條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金匱》臟腑經絡篇 “病人脈浮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類似的記載,在經典醫籍及歷代文獻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據筆者30余年臨床實踐,對此有深切的體會,而且對脈診也愈來愈倚重。
疾病的性質,無非是寒熱虛實,都可以在脈象上得到反映。反過來,就可根據脈象以推斷疾病的寒熱虛實。就一般規律而言,證實脈實,證虛脈虛,熱則脈數,寒則脈遲,這就是對疾病性質的判斷。尤其對一些危重、復雜的病人;或癥狀很少,缺少辨證的足夠依據的病人;或癥狀特多,令人無從著手的病人,這時更要依據脈診來判斷。
2.關于病位的判斷,也主要依據脈象,并結合經絡臟腑的癥狀來判斷。如寸部脈象有改變,又出現心經的癥狀,則可判斷病位在心;若出現肺經的癥狀,則可判斷病位在肺,余皆仿此類推。但有些病人,癥狀在上而病位在下,或癥狀在下而病位在上,這就更須依賴脈診進行判斷。如一人后頭痛四日,別無他癥,隨診的實習學生以為外感,欲予辛涼解表劑。余診其脈尺浮,此為相火旺,淫于膀胱經,沿經上灼而后頭痛,改用知柏地黃丸而愈。
3.關于疾病輕重程度,這是個既模糊又確切的概念。說它模糊,是因為難以量化;說它確切,是指醫者必須明確病情的輕重,以指導用藥治療。如肺熱用石膏,究竟是用50g,還是10g,不明確病情的輕重,就無法確定適當藥物及用量。病重藥輕不成,病輕藥重也不成。疾病的輕重程度,也可以從脈上來判斷。如脈數有熱,越數實有力,熱就越重,數輕則熱輕。
明確了診斷中這三個要素,一個完整的診斷也就形成了。這就是脈診在診斷中的價值。
至于以脈定癥,須加分析。有的醫生只診脈,便滔滔不絕地敘述病人的癥狀。隨著經驗的積累,診脈可以描述一部分癥狀,或多或少,隨經驗多寡而異。但以脈定癥,終究不是一個普遍規律。因為一脈可代表幾種病理變化;一種病機,又可出現許多不同的癥狀,只憑診脈,難以準確地描述病人癥狀。所以我們在討論脈診的意義時,只提定性、定位、定量這三定,而不提定病、定癥。有些脈書往往機械地羅列某脈主某病、某癥,教人按圖索驥、刻舟求劍,就難免墮入形而上學。正如《脈學輯要》所云 “有此證,當診其脈,以察其陰陽表里、虛實寒熱,而為之處措。安可以萬變之證,予隸于脈乎。”
通過介紹,我們知道了中醫是如何通過把脈診斷疾病的,疾病有很多的種類,中醫一般根據很多的方法加以綜合,診斷疾病的類型,然后再尋找合適的方法治療疾病。
-
發燒注意什么問題?注意適當穿衣發燒會出現體溫升高的情況,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適當穿衣,避免穿的太厚,否則會影響到身體散熱,尤其是孩子發燒的時候,家長要注
-
經常性摸脈防止心臟病的出現當心臟病出現的時候,會引發出突發性的疾病,往往這樣的疾病也是出現在老年人身上比較高的一種疾病,因此,對于能夠預防心病出現
-
中醫切診都有哪些特點呢許多人們在進行中醫治療的時候,醫生都會用切診的方法進行診治,通過觸摸病人的脈搏,以及身體的一些其他部位來觀察病情的發展,
-
如何為自己把脈看病 需要把的脈有哪些中醫是一門很神秘的學問,方寸之間便能知人體的五臟六腑的狀態。更神奇的是,我們還可以通過簡單的學習了解如何為自己把脈看病,
-
你的身體出現這些異常癥了嗎平時大家需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而且,很多的人平時處在亞健康狀態,因此要注意學會一些看自己身體狀況都知疾病的方式,并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