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千古一帝亡于中暑!
時下正值三伏天,如何才能平穩度過烈日炎炎、酷暑難耐的時光?我們不妨走進歷史,探究一下相關的典型“案例”。這不僅能夠窺見醫學進步的軌跡,還能從中汲取不少的經驗和教訓。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可謂空前絕后的一代天驕。掃六合破縱橫一統天下,征百越伏匈奴威鎮四海。然而,這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在躲過了荊軻的匕首、張良的鐵錐、高漸離的擊筑之后,在將知天命之時卻死于中暑!
史書記載秦始皇早年“肺弱多痰濕”,正當壯年就開始出現齒松發脫、目光渾濁、哈欠頻作、怠于朝政的衰疲之態。其時東南諸郡動蕩,北方匈奴騷擾,內憂外患交織,他不顧病弱決定出巡。這一走就是大半年,由南到北幾遍全國。鑾駕來到瑯琊時正值盛夏,當地有“五黃六月熱死狗”之說。恰在這里秦始皇病倒了,出現的是發熱、惡寒、口渴、頭痛等中暑先兆。此時如能及時休息并施予清熱祛暑劑調理,并非不治。但他執意前行,到沙丘(今河北廣宗)時,已出現神志不清、皮膚蒸熱、煩渴氣促、憔悴枯槁、不能進食等中暑高熱的癥狀。中暑高熱是中暑重癥中最嚴重的一種(其他三種中暑重癥是日射病、中暑痙攣和中暑衰竭,相對預后較好。如治療不當最終都會演變為中暑高熱)。在當時條件下,即使及時采取了物理降溫、藥物降溫和支持療法,如果是老年人、慢性心肺疾患者昏迷時間超過3小時,因周圍血流量減少,散熱功能嚴重受到影響,其存活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的。如此看來,秦始皇死于中暑大概是在劫難逃的事情。
再看看清代的乾隆皇帝是如何度過盛夏的。清朝的衣著有嚴格的等級和身份區別,不得僭越。乾隆的龍袍冬天用黑狐裘皮,春用棉紗袍,夏則改用透氣性非常好的紗袍。盛夏時節皇帝吃些什么呢?史料記載“日惟二膳,只進薄粥”。主要是以綠豆老米粥、薏米粥為主,加上常飲具有解暑清熱祛毒功能的龍井茶。除吃的內容講究外,對飲食環境和所用器皿也有明確規定。夏天吃飯要臨水、臨竹,或蔭喬林之陰,或坐片石之上。四季器皿各不相同,夏季必須是白色,使人產生清爽悅目之感。這些從側面體現了他的養生觀。另外,乾隆時期不僅從日常生活中對夏季防暑有規定,還充分利用中醫藥的優勢進行藥物預防。乾隆發旨,每年自小暑至處暑期間,每日早午兩次,將煎好的香薷湯放在宮廷或圓囿的主要道口,供人往來自取飲用。處暑后,將用過的藥味數目斤兩報內藥房執事侍衛。有措施,還有監督落實的保證,這一點在今天都值得我們借鑒。
說到居住,自然會想到有名的避暑勝地——熱河離宮,現在人們直接稱其為避暑山莊。這座前后長達80年修建的皇家園林到乾隆時才完善,乾隆每年來此避暑,一生共達52次,每次短則兩個月,長則5個月。熱河離宮正宮門有康熙所題“無暑清涼”,正殿則有乾隆所題“煙波致爽”四個字。“煙波致爽”何義?清代較前朝的防暑意識和措施雖已算先進,但畢竟受當時條件限制,即使是蒼松古槐、楓林碧草、清泉瀑布、山湖小島構成的避暑山莊,有時仍難以挨過酷暑。于是便在頭年冬季取冰預置于冰窖,待來年夏天將冰塊放在室內。冰塊遇熱出現裊裊白氣,看似煙霧蒸騰,而室內溫度涼爽宜人。看著至今還懸掛在承德避暑山莊正殿門上的匾額“煙波致爽”,表達的不僅是當年乾隆愉悅的心情和舒適的感受,還向我們傾訴了因時因地制宜有效采取防暑降溫成功后的志得意滿。乾隆壽89歲,與他注意四時養生不無關系。
歷史在發展,春夏秋冬的輪回沒有改變。技術在進步,四時調攝意識不能改變。法于陰陽,節宣氣序,順乎自然,因時因地制宜,這是上述正反兩方面例子帶給我們的啟示。
-
高血脂危害大該怎么辦?4個方法降血脂高血脂會引發心腦血管堵塞,會誘發嚴重的疾病,吃藥具有降血脂的作用,鍛煉具有降血脂的作用,盡量少吃肉,少吃動物脂肪,多吃一
-
枕頭久不回彈的原因是什么現在我們睡覺的時候基本都是需要枕頭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的枕頭睡久了的話,會出現不能回彈的現象,睡久了人的身
-
酒后不能夠做哪些事情酒是我們再常見不過的一種飲品了,在一些大型的聚會上面,我們都是需要用到這種飲品來增加氣氛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喝酒的話,對
-
嘴唇顏色變化的體現以及舔嘴唇的影響一般如果是健康的人的嘴唇的話,是呈現出紅潤的狀態的,而且干濕也是很均衡的,現代人的生活一直處于很繁忙的階段,所以身體也不
-
長期食用面包有哪些壞處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時間變得緊湊,于是許多年輕人就懶于煮早餐,喜歡早上買面包吃。殊不知,外面買來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