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的中醫著作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說上古時期最古老的典籍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其中“三墳”是指上古伏羲、神農、黃帝三大圣人之書。古代有不少學者認為《黃帝內經》就是上古“三墳”之一,是黃帝之書;也有很多學者認為《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那么古墓中有什么中醫著作呢?下面尋醫問藥網中醫頻道就來為大家介紹古墓中的中醫著作。
一、馬王堆漢墓醫書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在長沙東郊馬王堆發掘了三座西漢古墓,墓主人是西漢初年長沙國丞相利蒼與其妻子辛追的墓。古墓中出土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如素紗蟬衣等。除外,還有一批帛書和竹木簡,其中有醫書十四種,包括著名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陰陽脈死候》、《導引圖》、《十問》、《天下至道談》等。
1.《五十二病方》
現存一萬多字,內容是五十二類疾病的治療方法,每類疾病的治法少則一個方子,多則二十多個方子。書中有方283首,用藥247種。如治療疽病,用白蘞、黃芪、芍藥、桂、姜、椒、茱萸研末,用酒送服。另外還有一些手術治療方法,如記載了治療痔瘡的手術。
2.《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
全書論述了十一條經脈的循行走向和主治疾病,從書的內容來看,兩部灸經的成書年代早于今本《黃帝內經》。
3.《導引圖》
馬王堆漢墓還出土了一幅帛畫,內容是四十四個導引動作,有的圖還標明了這個動作能夠防治那種疾病,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療體操圖。
二、老官山漢墓醫書
老官山漢墓是2013年在成都郊區新都老官山發掘出來的,墓的主人是西漢晚期的一位醫生,因此在墓里發現了大量的醫簡。根據成都中醫藥大學和中浚教授介紹,醫簡有九百多根,字數兩萬多字,根據其內容,分別命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六十病方》、《經脈書》、《諸病癥候》、《脈數》、《脈死候》、《尺簡》、《病源》等幾部。其中,敝昔即春秋時期名醫扁鵲,因此這批醫書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春秋名醫扁鵲的醫學思想。
從這批醫書的內容來看,西漢以前的醫學理論、臨床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1.有了成熟的醫學理論
如《脈死候》說:“敝昔曰:人有九徼五臧十二節,皆鼂於氣。”今本《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也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兩者如出一轍。
2.有了成熟的診療理論
如《敝昔醫論》說:“凡五色,以觀生死……”“心氣者赤,肺氣者白,肝氣者青,胃氣者黃,腎氣者黑,故以五臧之氣。”
3.有了成熟的醫方,配伍十分精當,達到了相當高度的臨床水平
如《六十病方》中“八治風”,組成包括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風、細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陳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配伍十分精當,當是治療風寒的經效方。
4.針灸經絡學說已相當完善,對經絡循行部位記載非常詳細
如記載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走向說:“手陽明脈,次指與大指之上,出辟上廉,入肘中,乘腝,出肩前廉,循頸穿頰,入口中。其病痛,口辟。”非常精準詳細。
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各地從古漢墓中出土了一批醫書,這些醫書都是漢代與漢代以前的醫學著作,行為較今本《黃帝內經》更為古雅,反映了我國漢代以前(兩千多年前)的醫學成就。所以說中醫文化源遠流長啊。
-
高血脂危害大該怎么辦?4個方法降血脂高血脂會引發心腦血管堵塞,會誘發嚴重的疾病,吃藥具有降血脂的作用,鍛煉具有降血脂的作用,盡量少吃肉,少吃動物脂肪,多吃一
-
枕頭久不回彈的原因是什么現在我們睡覺的時候基本都是需要枕頭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的枕頭睡久了的話,會出現不能回彈的現象,睡久了人的身
-
酒后不能夠做哪些事情酒是我們再常見不過的一種飲品了,在一些大型的聚會上面,我們都是需要用到這種飲品來增加氣氛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喝酒的話,對
-
嘴唇顏色變化的體現以及舔嘴唇的影響一般如果是健康的人的嘴唇的話,是呈現出紅潤的狀態的,而且干濕也是很均衡的,現代人的生活一直處于很繁忙的階段,所以身體也不
-
長期食用面包有哪些壞處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時間變得緊湊,于是許多年輕人就懶于煮早餐,喜歡早上買面包吃。殊不知,外面買來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