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袖”如何“添香”
“紅袖添香”是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個很雋永的意象,并且無可否認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種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約并不了解“紅袖”當年是怎么“添香”的。我們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點線香。那種裝在紙筒里、像掛面似的細細香棒,插一枝在香爐中,點燃香頭,就有香煙從香棒上裊裊升起。但是,“紅袖添香”絕非拿一枝線香往香爐里插那么簡單。
實際上,如果觀察古代繪畫中表現的香爐,基本上看不到爐中插線香的情況。線香出現的歷史相對晚些。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經過“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者散末。明代佚名畫家作品《千秋絕艷》中,體現了“鶯鶯燒夜香”的著名情節。畫面上,崔鶯鶯立在一座高香幾前,幾上放著焚香必備的“爐瓶三事”中的兩件——插有香匙與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爐。只是香爐中,崔鶯鶯的手中,都不見線香的影子。這里是在表現她右手捧著香盒,左手剛剛從香盒里拿出一顆小小的香丸,將要放入香爐中。古代女性“添香”的場景,就這樣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不過,“紅袖添香”遠遠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爐中這么簡單。
“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餅直接加以焚燒;要讓香丸、香餅發香,需借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盡量減少煙氣,讓香味低回而悠長。因此,香爐中的炭火要盡量燃得慢,火勢低微而久久不滅。為此,人們發明出復雜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序是:把特制的小塊炭墼燒透,放在香爐中,然后用特制的細香灰把炭墼填埋起來。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夠接觸到氧氣,不至于因缺氧而熄滅。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錢、銀葉、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餅,是放在這隔火板上,借著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緩緩將香芬發揮出來。古人在談到銷香之法時,總是用“焚”、“燒”、“炷”諸字,但實際上并非把香直接點燃燒掉,而是將香置于小小的隔火片上,慢慢烤出香氣。
很顯然,焚香的過程相當煩瑣。然而,這還不算完事,香一旦“焚”起,還需要不停地加以觀察,否則,“香煙若烈,則香味漫然,頃刻而滅”。不過,炭墼或香餅埋在灰中,看不到,如何判斷其形勢呢?正確的方法是用手放到灰面上方,憑手感判斷灰下香餅的火勢是過旺還是過弱。于是,唐人詩詞中除了“添香”之外,還喜歡描寫女性“試香”的情景,描寫女人如何“手試火氣緊慢”,如和凝《山花子》描寫一位女性:“幾度試香纖手暖,一回嘗酒絳唇光。”添香也罷,試香也罷,在男性文人的筆下,焚香似乎永遠和無所事事的女人形象聯系在一起。立在香爐前的女性,不論宮詞中的失意妃嬪,還是《花間集》中的藝伎,都從來不用為生計操心,她們全部的心思,就是等待某個男人,或者滿懷幽怨地思念他,為他的負心而痛苦。摘自《讀書》2005年第2期
許多古代仕女畫,還有詩文中的描寫,給我們造成這樣的印象,以為古代的女性都是把一頭長長的青絲盤來繞去,做出許多形狀奇妙驚人的發髻來,什么靈蛇髻,墜馬髻,猶如烏云出岫,其勢巍巍,高聳在女人的頭頂上。其實,在很多時代,女性們并不總是這樣處理頭發的,至少在明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女性不是如此。明代女性最通行的做法,是用髻、云髻或冠,把頭發的主要部分,即發髻部分包罩起來。出了嫁的婦女一般都要戴髻,它是女性已婚身份的標志。
不同材料做的髻,則暗示著不同的社會內容。家境一般的女性只能戴用頭發編的髻,比如西門慶第一次看到的潘金蓮,就是“頭上戴著黑油油頭發髻”。有錢人家的婦女,則戴銀絲編的髻,也有金絲髻,但不如銀絲的普遍。
-
頸椎病頭暈如何緩解?頸椎病患者會出現頭暈的現象,主要是壓迫神經造成的,按摩百會穴能有效改善頸椎病的問題,平時也要經常的活動頸肩部位,堅持做頸
-
狗皮膏藥的由來 中醫帶你來了解我們都知道膏藥對于跌打損傷,腰腿疼痛的治療有著顯著的作用,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狗皮膏藥,尤其北方人更喜歡狗皮膏藥來治病。那
-
呂不韋養生觀念之“養生三患”古代有很多的名人,比如呂不韋就是其中的一個,呂不韋是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來還擔任秦國的丞相。《呂氏春秋》
-
中醫趣談 中藥黃連的傳說故事我們常說,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有關黃連的中醫常識。黃連是中醫常用的一味中藥,藥用價值非常的高,
-
養生之道 宋美齡的四大養生秘訣說到宋美齡,我們都有所了解,是蔣介石的夫人,也是中國近現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時宋美齡夫人也是一位養生專家。宋美齡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