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的養生之道 少說話養肺氣
說到“藥王”,我們都知道是孫思邈,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也被華人成為“醫神”,著有醫學專著《千金要方》,孫思邈不僅研究藥方治病救人,而且很注重日常的養生,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孫思邈的養生之道。
孫思邈提出了“善養性”、“治未病”、“消未患”等養生法,自己也收獲101歲的高壽。他在《孫思邈方書》中說過一句話:“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訣了。”寥寥數字,道出了最簡單易行的養生道理,適合我們學習。
1.少說話,以防損傷肺氣:
現代社會處處需要溝通,工作中免不了隨時接打電話、匯報請示,下了班很多人也喜歡聚會聊天、唱唱卡拉OK。然而,成天說個不停會傷氣,尤其是肺氣和心氣。正所謂“日出千言,不病自傷”,消耗肺氣容易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因此,適當放慢語速、少說些話,可保護、收斂肺氣,給身體“節能”。
2.少思慮,避免氣機郁結:
當前社會節奏快、競爭壓力大,不少人背負重壓,心事重重,甚至吃不下、睡不著。正所謂“思則氣結”、“多思則神殆”,思慮過度容易導致氣機郁結不行,進而引起疾病。不妨順應自然,不要反復糾結一些小事,更不可鉆牛角尖,抱著樂觀的心態解決問題。
3.少吃點,避免心氣不足:
隨著物質生活改善,人們吃得越來越好,很多人甚至以“吃貨”自居。然而,《古樂府》三叟詩中提出,“量腹節所受”是老人長壽的因素之一,F代醫學和營養學家也證實,吃“七分飽”有助養生。吃太多容易導致氣滯,使心氣不足,增加腸胃負擔,還會導致肥胖、高血脂等問題。要做到七分飽,必須細嚼慢咽,在“似飽非飽”時馬上撂筷子。
4.少賴床,以防氣血不暢:
許多上班族平時工作累,周末喜歡睡懶覺;也有人因工作壓力、生活瑣事等心煩意亂,夜不能寐。中醫認為,睡眠的目的在于調整陰陽平衡,睡多睡少對身體都沒有好處。孫思邈還說過:“養生之道,常欲小勞。”睡得太多、缺乏活動,會引起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筋骨脆弱,臟腑功能減退。最好保持規律的作息,睡前不宜運動,也不宜大喜大悲,可以適當靜坐、散步,或聽點舒緩的音樂等,使身體漸入佳“靜”。
-
頸椎病頭暈如何緩解?頸椎病患者會出現頭暈的現象,主要是壓迫神經造成的,按摩百會穴能有效改善頸椎病的問題,平時也要經常的活動頸肩部位,堅持做頸
-
狗皮膏藥的由來 中醫帶你來了解我們都知道膏藥對于跌打損傷,腰腿疼痛的治療有著顯著的作用,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狗皮膏藥,尤其北方人更喜歡狗皮膏藥來治病。那
-
呂不韋養生觀念之“養生三患”古代有很多的名人,比如呂不韋就是其中的一個,呂不韋是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來還擔任秦國的丞相!秴问洗呵铩
-
中醫趣談 中藥黃連的傳說故事我們常說,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有關黃連的中醫常識。黃連是中醫常用的一味中藥,藥用價值非常的高,
-
養生之道 宋美齡的四大養生秘訣說到宋美齡,我們都有所了解,是蔣介石的夫人,也是中國近現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時宋美齡夫人也是一位養生專家。宋美齡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