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醫中的“正”和“邪”
中醫學所論的“正氣”內涵相當廣泛而豐富,僅就發病機理而言,正氣是指*的形體結構、精微物質及其產生的機能活動、抗病能力、康復能力.以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調控能力之總稱。
正氣又簡稱為“正”。中醫發病學認為內臟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病邪難于侵入,疾病無從發生。即使邪氣侵襲*,正氣即起來抗邪,若正氣強盛。則病邪難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氣及時消除,一般不易發病,即使發病也較輕淺易愈。自然界中經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觸的人都會發病,此即是正能勝邪的結果。當正氣不足,或邪氣的致病能力超過正氣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時,邪正之間的力量對比表現為邪盛正衰,正氣無力抗邪,感邪后又不能及時驅邪外出,更無力盡快修復病邪對機體造成的損傷,及時調節紊亂的機能活動,于是發生疾病。
中醫學十分重視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認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而發病,這就突出了正氣的弛弱在發病中起著主導作用。致病邪氣是無處不在的,只要*的正氣充足,縱然有邪氣的存在,也是不能傷人發病的,只有在正氣不足,防御能力下降,或者邪氣致病能力超過正氣的抗御能力時,外邪才會乘虛侵襲而發病。因此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邪氣簡稱為“邪”,又稱為“虛邪”、病邪等,是對一切致病因素的統稱。中醫學中的邪氣,包括外感六淫、疫癘,內傷七情、飲食、勞逸,以及外傷、蟲獸傷等。邪氣是發病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導作用。
祖國醫學在治療疾病時所應用的法則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概括為扶正與祛邪兩大法則。疾病的發生與正氣的虛弱有著密切的關系,扶正不能忽視祛邪,因為祛邪能消除致病因素,故前人有“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之說。
-
風濕病康復要注意什么?風濕病的患者要經常做按摩,能有效緩解風濕關節炎的疼痛感,能促進血液循環的有效環節關節的活動性,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能夠增
-
中醫上說民間“九九”是什么呢天文專家介紹說,“九九”是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更為適用的一種雜節氣。它從冬至那一天開始算起,進入“數九”,俗稱“
-
脾虛的5個癥狀是什么呢脾虛是中醫的一個術語,你了解過自己的身體器官嗎?小編今天就為你講解有關脾的知識。脾的功能是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運輸全身
-
寒性體質的人如何通過中醫治療呢很多人經常會手腳冰冷,為啥會這樣,其他人為啥么事呢?人類的體質有多種,如寒性體質,熱性體質,平和體質等,他可能是寒性體質
-
刮痧可以刮哪些部位吧你了解自己的脾臟嗎?你知道他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嗎?脾臟是人體中最大的淋巴器官,承擔著過濾和儲存血液的作用。這用重要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