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中的“五味”分析
中醫里面講究中藥有“四氣五味”,其中五味就是指中藥的性味,辛、甘、酸、苦、咸屬于哪一種,下面是中藥五味的分析。
藥物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藥味,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此外,尚有淡、澀二味,習慣上淡附于甘,酸與澀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澀,仍以五味為主。
1、辛味 口嘗有麻辣或清涼感,有的具香氣,能發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適用于外感表癥、氣滯血瘀癥、風寒痹癥、腎陽虛虧癥等。如荊芥、紫蘇、陳皮、木香、當歸、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絲于等。
2、甘味 口嘗味甜,能調和脾胃、補益氣血、緩急止痛,適用于機體虛弱,功能不足之癥,和某些拘急攣痛,并能調和藥性,如甘草、黨參、熟地、飴糖、黃精、枸杞子等。
3、酸(澀)味 具收斂、固澀作用,適用于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尿頻失禁、遺精帶下、崩漏下血等癥。如龍骨、牡蠣、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糧、罌粟殼、桑蝶蛸、覆盆子、芡實、蓮子、金櫻子、陳棕炭、仙鶴取等。
4、苦味 能清熱解毒、燥濕、瀉火、降氣、通便,適用于熱癥,濕熱癥、癰腫瘡瘍、喘咳、嘔惡等癥,如山梔、大黃、黃連、苦參、杏仁、厚樸等。
5、咸味 能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平肝潛陽,適用于大便秘結、瘰疬痰核、癭瘤、肝陽頭痛眩暈,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蓯蓉、羚羊角、石決明等。
氣(性)、味是藥物性能的兩個方面,兩者密切聯系,共存于一體之中,決定著藥物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因此,必須把氣和味兩者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做到對藥物的全面認識和正確使用。如同性藥物有五味之差,同味藥物各有四氣之不同,同一溫性藥物有辛溫(蘇葉、生姜),酸溫(五味子、山萸肉)、甘溫(黨參、白術)、苦溫(蒼術、厚樸)、咸溫(蛤蚧、肉蓯蓉);同一辛味藥物有辛寒(浮萍)、辛涼(薄荷)、辛
溫(荊芥)、辛熱(附子)、辛平(佩蘭)。性味組合相同的同類藥物,其主要作用大致相近,如蘇葉、荊芥、蔥白均辛溫,都有發汗解毒的作用。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有別;性同味異、味同性異功效上有相同和相異之點,如同為寒性之藥,它們共同之處為清熱,由于味異而不同之點更多,梔于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蘆根甘寒清熱生津,浮萍辛寒疏散風熱、利水退腫;地龍咸寒清熱定涼,通痹平喘,五倍子酸寒
收斂降火。又如同為甘味之藥,共同之處均有補益作用,然黃芪人參甘溫補氣、石斛、天花粉甘寒清熱生津,柏子仁甘平養心安神。更有一性而兼兩種以上味者,體現了藥物作用的多面性,如桂枝辛甘溫,當歸甘辛溫,按藥物功效之主次,藥物的味亦有一定的序列。
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如何研究中藥的作用,僅僅依據藥物的四氣五味是遠遠不夠的,各種藥物的作用,都是它含有成分的生理效應,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如辛味藥含揮發油、皂甙,甘味藥含糖類及一些營養物質,酸味藥含有機酸等,苦味藥含生物堿、黃酮類物質,咸味藥含有一些無機鹽類物質,所以必須引進現代藥化、藥理等科技知識加以研究、整理、提高。
-
風濕病康復要注意什么?風濕病的患者要經常做按摩,能有效緩解風濕關節炎的疼痛感,能促進血液循環的有效環節關節的活動性,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能夠增
-
中醫上說民間“九九”是什么呢天文專家介紹說,“九九”是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更為適用的一種雜節氣。它從冬至那一天開始算起,進入“數九”,俗稱“
-
脾虛的5個癥狀是什么呢脾虛是中醫的一個術語,你了解過自己的身體器官嗎?小編今天就為你講解有關脾的知識。脾的功能是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運輸全身
-
寒性體質的人如何通過中醫治療呢很多人經常會手腳冰冷,為啥會這樣,其他人為啥么事呢?人類的體質有多種,如寒性體質,熱性體質,平和體質等,他可能是寒性體質
-
刮痧可以刮哪些部位吧你了解自己的脾臟嗎?你知道他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嗎?脾臟是人體中最大的淋巴器官,承擔著過濾和儲存血液的作用。這用重要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