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讀:何為心氣虛證
胸悶氣短,盜汗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休息一會就會好轉,所以很多人并不是特別在意,中醫提醒,如果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則可能是心氣虛證所致,下面中醫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心氣虛證到底是怎么回事。
心氣虛證的形成
《醫學入門》中記載,心主血脈,藏神,“……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若心氣虛,則推動血液運行的力量減弱,血流不暢;心氣不足,神失潛藏,故神不守舍。因而《癥因脈治》說:“……心氣虛則心主無威,心神失守。”故本證是以血運遲緩,心神不寧為病機特點。若心氣虛進一步發展,氣虛及陽,可出現心陽虛,亦可累及于肺,肺失宣發肅降,肺氣亦虛,形成心肺氣虛證。
心氣虧虛所引起,臨床以心悸、自汗、氣短、胸悶、動則加重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多見于驚悸、不寐、胸痹、虛勞,以及西醫的心律失常、心臟病、貧血、神經衰弱等疾病。
心臟的正常搏動,血液在脈管內的正常流動,以及心所主司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均有賴于心氣的鼓動和振奮。若久病體虛,勞神過度,暴病損傷正氣,稟賦不足或老年臟氣虧虛,使心氣不足以鼓動和振奮心臟功能,便會心神失養,血脈運行不暢,出現心氣虛證。
心氣虛證的臨床表現
心氣虛證的臨床表現,以心悸,汗多,動則加重,氣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虛或結、代為主癥,可兼見面色淡白無華,胸悶等癥。
心氣虛弱,鼓動無力,血行不暢以及心神失養為其基本病機變化。心居胸中,心氣不足,心失其養,胸中陽氣不振,則感心悸,氣短,胸悶不舒;勞累耗氣,稍事活動則心氣愈虛,故諸癥勞累后加重;汗為心液,心氣虛則心液外泄故多汗;心氣虛常兼陽氣不振,故神疲懶言,精神萎靡;氣虛運血無力不能上榮頭面,而見面、舌色淡;心主脈,心氣不足則脈虛無力或結、代。
若病情進一步發展,則可損傷心陽,兼見畏寒,肢冷,舌體淡胖,苔白滑等癥。心氣虛而血行失暢可成為心血瘀阻證的致病原因。所以有心氣虛的朋友一定要及時就醫。
-
風濕病康復要注意什么?風濕病的患者要經常做按摩,能有效緩解風濕關節炎的疼痛感,能促進血液循環的有效環節關節的活動性,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能夠增
-
中醫上說民間“九九”是什么呢天文專家介紹說,“九九”是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更為適用的一種雜節氣。它從冬至那一天開始算起,進入“數九”,俗稱“
-
脾虛的5個癥狀是什么呢脾虛是中醫的一個術語,你了解過自己的身體器官嗎?小編今天就為你講解有關脾的知識。脾的功能是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運輸全身
-
寒性體質的人如何通過中醫治療呢很多人經常會手腳冰冷,為啥會這樣,其他人為啥么事呢?人類的體質有多種,如寒性體質,熱性體質,平和體質等,他可能是寒性體質
-
刮痧可以刮哪些部位吧你了解自己的脾臟嗎?你知道他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嗎?脾臟是人體中最大的淋巴器官,承擔著過濾和儲存血液的作用。這用重要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