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中醫術語之隔姜灸
中醫灸法的種類很多,其中隔姜灸屬于間接灸中的一種方法,那么究竟什么是隔姜灸呢?明代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現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現在中醫小編就給你解釋一下什么是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墊物的一種灸法。類似的灸法還有隔鹽灸、隔蒜灸等。
操作方法:
用鮮生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穿刺數孔;放在應灸的部位,上置艾炷,然后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壯,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在施灸過程中,若被灸者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將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姜片。
適應癥:
隔姜灸療的方法應用很廣,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泄瀉、風寒濕痹和外感表證等。如胃病(尤其是虛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當臍上4寸,前正中線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處)和內關(在前臂掌側,當大陵穴與曲澤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穴,把生姜切成約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寶塔糖樣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約灸45分鐘,每日兩次。
中醫小編提醒你:
1.隔姜灸用的姜應選用新鮮的老姜,宜現切現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證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泡,須注意防止感染。
相關文章
-
風濕病康復要注意什么?風濕病的患者要經常做按摩,能有效緩解風濕關節炎的疼痛感,能促進血液循環的有效環節關節的活動性,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能夠增
-
中醫上說民間“九九”是什么呢天文專家介紹說,“九九”是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更為適用的一種雜節氣。它從冬至那一天開始算起,進入“數九”,俗稱“
-
脾虛的5個癥狀是什么呢脾虛是中醫的一個術語,你了解過自己的身體器官嗎?小編今天就為你講解有關脾的知識。脾的功能是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運輸全身
-
寒性體質的人如何通過中醫治療呢很多人經常會手腳冰冷,為啥會這樣,其他人為啥么事呢?人類的體質有多種,如寒性體質,熱性體質,平和體質等,他可能是寒性體質
-
刮痧可以刮哪些部位吧你了解自己的脾臟嗎?你知道他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嗎?脾臟是人體中最大的淋巴器官,承擔著過濾和儲存血液的作用。這用重要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