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輕松教孩子學禮儀
有的父母最怕帶孩子去親戚家做客了,因為孩子到哪兒都跟在自己家一樣,到處亂跑亂竄的,把主人家里搞得是雞犬不寧。自己雖然一再禁止批評,可是頑皮的孩子就是不肯聽話收斂一些。面對如此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他們在客人家學會懂禮貌呢? 重視對孩子進行禮儀修養教育>>
一、禮儀之道很難“教”
中國的家長總把孩子看成一張白紙,露骨點說是一個無意識的小生命,不教不會,所以必須要“教導”。從吃飯、睡覺、穿衣,到講話、禮儀甚至做人,全由爸爸媽媽不斷“言傳”來完成“教導”的任務。
我們不妨來次原音重現:
一家三口圍坐在餐桌旁享用家庭餐,這時媽媽開腔了:“寶寶,明天媽媽要帶你去阿姨家做客。你要乖哦,要聽話,看見人要叫哦。”寶寶扒著碗里的飯,應了 聲,“哦!”爸爸接著教導:“寶寶,到人家家里吃飯,不能像在家里一樣吧唧著嘴,或是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哦”!寶寶又應聲道。“一定要記牢哦!”爸爸 媽媽最后異口同聲的進行強化教育。
第二天,阿姨家。阿姨熱情地開門,媽媽示意寶寶:“叫阿姨呀。”寶寶眨巴眨巴眼睛,以沉默回應。輪到吃飯了,看到美味,寶寶自控能力欠佳,就只顧自己猛吃,吧唧聲響徹四座,媽媽連攔都攔不住。
就這樣,爸爸媽媽的禮儀課黃了,“教”和“學”碰壁。我覺得讓父母這么失望的主要關鍵就在這個“教”字上,因為它脫離實踐,沒有為孩子創造一個可以模擬和自我練習的環境。
二、先在家中禮儀相待,讓孩子品味禮儀之后的歡愉
與中式的“白紙”論相悖,西方社會普遍認為孩子已是一個完整的人,要尊重他的個性,讓他在被尊重中自然地去觀察,去模仿,去學習禮儀,然后逐漸在體驗和重復這份因禮儀帶來的美好中養成美德。
所以為了培養孩子的社交禮儀,西方國家的家長們總是身體力行先在家里開始試驗和練習:大人和大人之間也顯得“彬彬有禮”,“請”、“謝謝”、“對不起” 這樣的詞句不離口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不知不覺便模仿到了“禮貌”;家長與孩子交流時也總是擺出平等的姿態,與孩子幽默的交流多于權威式的斥呵。比如,媽 媽有意要讓寶寶遞杯水過來,會用請求的口氣說:“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at cup of water.?”當寶寶把 水送到媽媽面前時,媽媽又會說:“Thank you very much. You’re so helpful。”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反復操練,遇到 相似的場景時,孩子就會重復相同的表達。此時,禮儀已不是臨時抱佛腳的一個強行的“教導”。
三、陪孩子一起社交,在社交中反復操練禮儀
西方父母會有意識地尋找各類機會,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為他們設計不同的“社交場合“。低齡可以先從節日和生日派對開始,社交對象多是班上的小朋友、鄰里 孩子。等孩子們稍稍長大了,再帶著孩子參加成人一些活動,如看演出、走訪父母的朋友,參加學校舉辦的聯歡會等。每次社交,必定先從衣著整齊開始,讓孩子明 白不同的社交場合不同的衣著以示尊重······規矩會在每一次的身體力行中慢慢滲透進孩子的記憶里。當然,父母親的角色遠遠不該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禮儀 上,更深層的美德和情懷熏陶必須貫穿于孩子們各項業余活動及交友的游戲中,父母的難處就在于為孩子做什么選擇,如何護航和指路。
所以, 如果父母把禮儀之道的傳授局限在出門前一刻的“教導”,和闖禍之后的“訓斥”,那么我們的孩子很難自覺地認知禮儀的必要,而總會選擇“忘記”父母的“教 導”和“訓斥”;反之,家中日常的禮儀習慣會讓孩子時刻感到被尊重后的快樂和愉悅,那么他們一定也會在家之外的環境里禮貌待人,因為孩子本該就是一個個小 天使,沒人演示粗魯和惡語,他們是不會自己“發明”和“導演”的。
其實,禮儀真不是做給他人看的,它實再是我們父母孩子快樂相處的一個良好環境和良好心境。不用教,只要行,孩子會快樂學到的。
總之,禮儀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學好的,它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對孩子進行教育強化。
-
讓孩子喜歡并主動學習的秘密讓孩子喜歡并主動學習的秘密是什么呢?對于學齡期的孩子來說能喜歡上學習并且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是每個家長共同的心愿,但是
-
寶寶不正確的走路姿勢有哪些隨著寶寶身體正常發育,使之此時到了應該進行學走路的時間,但往往在學習走路的過程會出現左右搖擺不定,并且有時走路姿態十分酷
-
家長在和寶寶交流時有哪些注意事項隨著寶寶逐漸的增長,此時語言功能的完善正逐步的有所提高,所以家長要利用正確引導去進行和寶寶加以交流,但家長注意不要過分滿
-
家長請你告訴孩子讀書的這些好處家長請你告訴孩子讀書的這些好處嗎?俗話說“行千里路,讀萬卷書”,讀書可以讓你明理,讀書可以提高你的內涵。也許孩子會說“讀
-
培養高智商寶寶的六大秘訣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能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提高寶寶智商的方法,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跟孩子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