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該怎樣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呢
家長該怎樣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呢?很多家長對于孩子不知不覺中養成的壞習慣不能接受,不是不聞不問,就是棍棒相加,意圖通過冷處理和暴力來解決孩子的這些不良習慣。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因為年齡小,他們和對于一些事物的理解不是特別透徹,對于家長的態度也不能很明白的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面對不良習慣,家長還是要助寶寶一臂之力的,一起看看。
“三歲的洋洋總喜歡把手放進嘴里,媽媽看到后在一旁提醒:親愛的,別吃手。洋洋條件反射似的把手放下,可是,沒過多久,手就又伸進了嘴里,于是媽媽再提醒……如此往復。
四歲的果果膽子很小,不敢玩公園的大型游樂項目。一次,爸爸媽媽陪著果果到公園玩,果果根本不敢玩,媽媽氣急敗壞地把果果罵了一通,強行讓孩子上大型玩具上玩。果果哭了,雖然這次被“趕鴨子上架”,但從此以后更加不敢玩了。”
種種這些,都是大人在幫孩子糾正不良行為,但是最后得到的教育效果卻異常糟糕:吃手的孩子照吃不誤, 膽小的孩子更膽小了。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其實由于你“教育方式”的不當,每一次的溝通,都是對他們缺點的一次強化,你在告訴他“你有個缺點”,給了孩子足夠多的精神壓力,孩子又怎會不牢牢記住自己的這個缺點呢?
糾正不良行為習慣,用哪種教育方式溝通最合適?
優秀的兒童教育永遠是“潤物細無聲”的。父母正當教育方式的最佳效果應該是,溝通時既能語氣、態度溫和(尊重孩子的人格)又堅持了原則。這也是育兒專家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父母教育孩子不良行為方式時,著力方向大體落實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就是接納,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你過多的苛責與糾正,本身對孩子就是一個負面心理暗示,反而會擴大其缺點的存在感。要知道,人無完人,孩子更不可能身上毫無缺點。尊重和理解是教育的土壤,它們的主要成分就是“接納”。因此,教育時,父母不能讓孩子先否定自己,應試著接納孩子的缺點。
第二個,就是加固,加固正確的行為方式,這個過程最好能做到毫無痕跡,不讓孩子察覺到你在糾正他。比手“孩子吃手”,我們不要過多說教,輕輕拿開孩子的手就可以了,給孩子一些時間,自行理解,慢慢消化。而對于一些如“膽小”之類的行為習慣,父母應該更多的從自身找原因,一般這種性格的形成,通常與家庭對孩子“溺愛”或“過度保護”分不開。準備幫孩子克服“膽小”的心理障礙前,請耐心而逐步地自查并消除自身的因素,為孩子膽子慢慢大起來推波助瀾。
簡言之,不當眾議論并批評孩子不良行為習慣,更不要強行讓孩子改變缺點。別一察覺孩子缺點,就恨不得一夜之間把缺點從孩子身上拎走,要明白,缺點得到改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你要善于發現孩子正在“努力改變”的細節,并及時給予肯定,然后強化其“好”的一面,忽略其“弱”的一面,這樣子,孩子的優點才會慢慢擴大,缺點才能逐漸縮小,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會有所改變。
退一萬步說,即便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保留了下來,由于我們對孩子的愛,也請接納他們,包括他們的缺點。因為父母的接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
溫馨提示:因為年齡小孩子很少對自己的行為認識到錯誤,有時候甚至認為自己錯誤的做法也是正確的,所以面對孩子的不良習慣,作為家長一方面是接納,一方面是加固。雙管齊下,才能幫孩子改掉一些不良的習慣,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寶爸爸媽們能汲取教訓,正確對待孩子的不良習慣。
-
讓孩子喜歡并主動學習的秘密讓孩子喜歡并主動學習的秘密是什么呢?對于學齡期的孩子來說能喜歡上學習并且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是每個家長共同的心愿,但是
-
寶寶不正確的走路姿勢有哪些隨著寶寶身體正常發育,使之此時到了應該進行學走路的時間,但往往在學習走路的過程會出現左右搖擺不定,并且有時走路姿態十分酷
-
家長在和寶寶交流時有哪些注意事項隨著寶寶逐漸的增長,此時語言功能的完善正逐步的有所提高,所以家長要利用正確引導去進行和寶寶加以交流,但家長注意不要過分滿
-
家長請你告訴孩子讀書的這些好處家長請你告訴孩子讀書的這些好處嗎?俗話說“行千里路,讀萬卷書”,讀書可以讓你明理,讀書可以提高你的內涵。也許孩子會說“讀
-
培養高智商寶寶的六大秘訣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能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提高寶寶智商的方法,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跟孩子不斷的